1
“我们知道,读书生活可以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 本书是本易读,符合日本人写作方式的技能培训类图书,是作者奥野宣之同名2008年版的修订本。以前阅读过,今天阳光灿烂,想开始做通盘的吴伯凡“日知录”和“认知方法论”两部分内容的纸本笔记版,所以抽出一小时,重读本书。题旨:本书要教你的并不是单纯记忆书中的内容,而是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得心应手地运用。
2
读书是一门艺术;功夫不负有心人(wjew:时间这个慢变量);“一味读下去”等于没有读过。
读完一本书,你需要自我提问提问:·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又在哪里?(“如果只是用眼睛看过,而不是记在脑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3
读书的基本目标:真正做到“与书共处”亲密关系。
1-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认真选择每一本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书,然后真挚地与每一本书对话,努力从书中学到知识)。2-通过做笔记吸取书中营养。需要记录:·要买什么书·要注意书中的哪个部分·想到了什么。
4
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利用普通笔记本,实现这几个不普通的目标:1.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2.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3.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让笔记成为读书时的好伙伴:① 随想笔记② 购书清单③ 各种报道的剪报④ 读书笔记。理论支持:老话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書面化的思考更便於利用
筆記讀書法與普通讀書法的區別
使用筆記讀書的五個步驟
亚瑟·叔本华说过,讀書最重要的是「不讀死書」。
5
将笔记和资料存放在同一本笔记里的一元化技巧:① 可以书写任何内容② 按时间顺序书写③ 附上日期④ 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⑤ 可以粘贴。
6
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为了达到某种读书的境界,一切都應該以「能堅持下去」為先。比如“一句话读书笔记”。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是位知名的读书爱好者,他曾在随笔中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7
从一句话开始。
写读书笔记的窍门: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而不是模仿评论家的做法,学习、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才是最重要的。反过来说,如果有些信息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那就干脆丢掉。读书的重点是自己认为哪些内容重要,并将其彻底消化。从这一点来看,写在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可以只是一句话。
在写读书笔记这个前提下,读书方法会发生改变,你会进入主动寻找书中“打动人心的内容”的工序。读书是一项“对重要内容进行提炼的工序”。
8
摘抄的好处:1.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2.可以加深理解。
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虽然我们不必做得那么决绝,但读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让自己“搭上了思想的便车”。
9
重读书评以加深思考。书评是“第三方的观点”。
作者推荐用读书笔记来减少藏书量。如果有些书真的令人爱不释手,或是需要经常重读,可以放在家里取放方便的书架上,不必丢弃,只留下真正的好书。丢弃其他书籍时,你会有一丝不舍,因为这可能是你与这本书最后的诀别。所以,至少要做好读书笔记,在想起那本书的时候才能有所慰藉。
10
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写读书笔记时遇到的“应该摘抄哪段文章”“应该如何评论这点”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思想输出的第一步。
养成重读的习惯。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
创意源自既有信息重组。“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如是说。
11
让“书读百遍”不再只是口号。
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 19 个技巧:1-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2-多读百科全书。3-通过订阅来提醒自己。4-书店里不只有新书旧书,还会有意外发现。5-由浅入深吃透难懂图书。6-把书堆成山,读书不再难。7-把名著放在枕边。8-常带三本书同时阅读。9-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放满书。10-去掉外封,让读书变得轻松。11-杂志要边撕边读。12-不能小看的有声学问。13-准备一支你想珍藏的钢笔。14-名言要贴在显眼处。15-读后感从摘抄开始。16-用复印机让读书更方便。17-用“独创版权页”记录书的履历。18-书与笔记交叉使用。19-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
12
阅读书目:【日】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江西人民出版社·后浪/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