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聚散还是分离,都是寻常。
有的人喜聚,有的人喜散。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冷清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她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
相反,那宝玉的性情确是只愿长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
每当我读到这里,我都会因为黛玉的想法感到诧异,难道她真的愿意为了不在散时伤感而放弃和宝玉的相处时光?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黛玉天生是个悲观的人,遇到事情都会往坏的方面联想,她用这种态度欺骗自己,我想为的是掩饰自己散时的惆怅吧。
这世界上的散分很多种,小到挥手再见,大到生死诀别,然而后者是常人一时是难以接受的。当然,除了庄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他的理由是: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庄子称之为“通乎命”。说的不无道理。可能把生离死别看作寻常之事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欢聚时的快乐难掩离别时的伤感,正如秦可卿托梦于王熙凤说的那样: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树倒猢狲散。最后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仿佛相聚和分离相伴而生,又或许,事实就是如此。
后来,我读完了《红楼梦》整部书。当我震撼又向往于宝黛爱情的至死不渝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思考,人生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后来我坚定了自己的答案:人生本就是一场聚散分离。
关于生活,《红楼梦》中看的最透彻的非宝钗莫属了。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一回中,薛宝钗的《咏白海棠》惊艳众人,李纨评之为:含蓄浑厚。这一夺魁之作充分反映了她的性格和处世态度。“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这两句看似写花,实则写人。明明是在白天,却因为珍重芳姿而掩门不出,这反映出宝钗含蓄内敛的性格。“冰雪招来露砌魂”可谓是她的精神写照,她素净淡雅,不事荣华,和“山中高士晶莹雪”遥相呼应。颈联中的“淡极始知花更艳”可谓是全诗的核心,她的淡,是看淡生活的体现,然而正是淡到了极致反而体现了她的艳丽,因为她天生丽质。虽不重打扮,却涵养丰富,品味极高。她不重名利,待人宽厚。黛玉尖刻,她却忍让;凤姐敛财争利,她却仗义疏财,遍布恩惠。她善利万物而不争,我想这应该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吧!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宝钗看淡生死,看淡利益,看淡爱情,也许这一点对世人来说比较困难。她理解了生活的本质,看清了相聚和分离的密不可分,却依然积极地生活,给他人带来帮助。这不就是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吗?
《红楼梦》所描绘的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这里,有人沽名,有人钓誉,有人整日沉迷声色犬马,有人整日无所事事。最后还不是一首《好了歌》诠释尽人间世态炎凉。我特别喜欢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种物是人非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正如《红楼梦》中小红所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可见,生活本就是一场相聚和分离。
当我们真正看清了生活残酷的本质,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是从此消极避世吗?不,我们应该像宝钗一样,活在当下。
稍微留心一下,你就会发现:人们总是在缅怀过去,但却从不珍惜现在。忘记自己所没有的,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为过去的日子懊悔,也不为将来的时光担忧,你就会发现,当下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慢下来,你会发现窗外的绿荫让人欣喜;静下来,你会感受到教室风扇带来的丝丝凉意。不管是在未来还是过去,不管是相聚还是分离,充分地去感受此刻的生活,因为它都是你生命中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一部分,这,就是真实。
纳兰容若在妻子死后悲痛不已,和妻子美好的回忆历历在目: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被生活的残酷击溃,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像纳兰一样无奈又无助的感慨:当时只道是寻常。而是应该充满希望,在当下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感受真实。
因为除了过去,当下,还有未来,亦是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