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社交环境中,无论择友还是择偶,都是一门“技术活”,技术的核心在于“看人”。
作为小半个“过来人”,谨小谈一下自己的心得。虽然谈论的是负面特性,但希望能输出正面的力量和参考意义,助那个无比美好的你交对朋友、嫁对郎。
1. 别把贫穷当朴实
真正富有的人,很多时候追求的是极简的生活。而自觉物质上不满足的人,对虚荣和华丽的追求非常突兀。
从前有朋友说,她看到富二代就不顺眼。我说,倒也不能这般武断,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带着富有的标签就带有色眼镜,正如我们不能因别人有着贫穷的标签就轻言蔑视一样。
我们看到穿着简单,物质条件不充裕的人,会习惯性地觉得他们是质朴的,吃苦耐劳的。但一个人外在的样子未必代表他心里的定位。纯粹由客观条件所致的朴实,与其说是朴实,不如说是没有奢华的条件。
这并不是说所有物质匮乏的人都不善, 而是说,一个人真实的内心境界,不取决于他拥有什么条件,而是见于他是否懂得知足。
追求物质,本身没有错。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物质财富,并为自己的努力而自豪,为逐渐优越的条件而感恩和满足。
2. 别把面上的当成里子
从前我也天真地以为,人都不至于太不真诚,因为没有虚伪的必要。但现实是,绝对的真诚难求,有底线的虚伪有时也难得。
有一部分人,给多数人都能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几乎是人见人夸。甚至在你认识他的初期,他的表现近乎道德模范。但凡事要从动机出发,也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来说,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总是对自己无害处,说不定还会给自己增加机遇。所以,一时的对人尊重有礼并不等同于真善。心中如果不是真的怀有仁义,再多的礼貌也不过是包装。
我自己就邂逅过这样的人,第一次见面时非常通情达理,也深知感恩,且几乎我身边所有的熟人第一次见他,都觉得他不错。这样一个人,却在两年后凶相毕露,仿佛全世界都亏欠他很多。
如果你想判别真性,不妨看一个人在与你独处时,在面对一个看起来软弱可欺的人时有何表现,而不只看他在人群聚集处的言行。
3. 说得漂亮永远不等于做得好
你可曾见识过这样的人,说起话来似乎一身正气,很讲原则,但细想他自己的行为,却并不符合他所谓的原则,也不匹配他对别人的要求。
所谓心口不一,便是如此。如果这心口不一里还藏着本能的恶意,那更非良人。
但人,尤其女性,容易对语言敏感,容易记住自己听到的,乃至很多时候忽略了自己感受到的。
其实人是很直接的,他真实的价值观都在他的行为中。如果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却总占领道德制高点苛责他人,这样的人,看起来正直,其实心里满是控制欲,其实并不可靠。
4. 对什么都沉默未必是好事
有些人,对于自己不认同或戳着他痛点的事情总是习惯性地回避交流,甚至在一些别人希望聆听他观点的时候也不吭声。
这种现象或说明他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表示他总是在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其实也是诚意不足的体现。
人偶尔被戳中痛点而保持沉默的是正常的,但如果经常性地不搭话,甚至对很多话题都敷衍和回避,面无表情,那么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多半包裹着比较隐蔽的阴暗面,缺少正常人应有的感情色彩。
与这样的人长期相处,首先自己的心情会受到负面的撞击,其次,双方的关系上也容易僵化。
5. 对什么都否定不见得很高明
真正友好平和、有胸襟、有智慧的人,在为自己的优点感到得意的同时,会懂得包容和理解别人的生活方式,也会赞许别人的长处。
相反,如果一个人很少对别人产生发自内心的好评,很少对别人的善良予以肯定,经常针对微不足道的方面嗤之以鼻,那么此人的气量通常不会很大。
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这种小气量的表现会蔓延为生活里的斤斤计较,对什么都看不顺眼。这类人显然是难以共处的。
胸襟、度量,听起来像要求很高的词汇,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关系的质量和关系的涵养。
真正有高度的、值得交往的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也会予以必要的尊重和宽待。懂得宽待别人,才更有可能善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