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对各种打折促销活动无动于衷的人,能保持相对理性的购物视角,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打折促销的东西,对我来说吸引力不是太大,或者说买来之后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基本上都是闲置在那里,上过一两次智商税之后,我就再也不睬这种坑了。
另一个是我明白所有的打折促销活动,最后都需要消费者来买单的,不管是买多赚得多,还是看上去折扣多够优惠,结账的时候,数字都会让人觉得不那么舒服。
存着这两条信条在心中,就能让我避开很多销售套路陷阱了,轻易不会上当受骗,更对所谓的折扣促销无感。
而本身就是学营销出身的,对各种定价策略、营销套路、攻心话术再了解不过了。
所以,如果不是需要的东西,或者想买的东西,一般的销售手段很难说服我,我很难被销售的!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上大学的时候,跟室友去逛街,有两个号称是北京来的发型设计师,据说给很多大腕明星做过发型设计,还拿过很多很多行业出名的设计奖,正好到那里开新店,拓展势力范围,最近刚开张,遇到了我们,非要拉着我们去店里做头发。
好吧,那就去吧。其中一个成功地说服了我的室友,花500多做了一个挑染的太妹发型,然后主攻火力就落到我头上了,我饶有兴致地听他装13,笑眯眯地看着他,不时引导他一下,不至于让他感受到被冷落,最后他的话题点落到我想要做什么样发型上。要知道那时候我已经头都洗了,只等着开造了。
然后我就很淡定地跟他说:“今天不打算做头发,我是陪她来逛街的~”
刚才还笑脸迎人的那个人,突然笑容就僵在脸上了,气不打一处来地让某个洗头小哥来给我吹头发,那脸色简直是如同吃了苍蝇一样难看。
哈哈哈……我一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那个人很搞笑,自以为是地在那里耍宝,结果一场空。
后来知道,他们在那条街上一直都用这种相对强硬的方式宰客,我们不是头一个上当的,也绝不是最后一个上当的。
今天中午下去吃饭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那家的菜有点重口,我就想着去便利店买个酸奶压一压——一款我最近发掘的瓶装酸奶,小小的容量,不多不少,刚刚好,我比较偏爱原味的。
原价是4.5元一瓶,我在结账的时候,收银员提醒了一句:“两瓶7块~”
我本来都说算了的,毕竟我不是那种贪小便宜的人不,也对打折促销、捆绑销售之类的反感,但那一刻我鬼使神差地又回去拿了一瓶!
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他们问我买这么多酸奶做什么,我说:“一瓶4块5,两瓶7块~”
他们就揶揄我:“感觉你不是为这种蝇头小利折腰的人呐~”
“他们的折扣力度蛮大的呢~我也心动啊!相对打七五折呢!”
……
下午又看到一则报道,是关于冰雪蜜城奶茶获200亿融资的。
全篇主要是在解释一个所有单品都不超过10元的不出名奶茶店,是如何做到比网红奶茶喜茶、茶颜悦色更大体量的?你甚至在一二线城市都没有见到过它!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超低价的定价策略,让它稳站三四线城市的地盘,在零几年的时候,就能以2块钱的成本做到别人20块钱的口感,不在口感上打折就已经赢过很多同类产品了,自然有更多人为之买单。
这种超低成本的做法,卖再低的价格,也有钱可赚,而且销量冲上去了,还愁赚不到钱吗?
何况现在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维持着常年3块钱一杯柠檬水的价格优势基础上,相信它攻占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也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这些事件背后的逻辑很简单,都是价格在作祟。
像我这么顽固的人,都能为2块钱(实际上多花了2块5)暂时放下所谓的理性消费观,何况那些听不得打折、低价的人呢~
对于绝大部分收入不够丰厚,或者开支太大的人来说,任何能让他感觉占到便宜的东西,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尤其是在买之后,还觉得物远超所值,持续复购的几率就会很高很高。
再加上口口相传的力量,人口基数大的影响,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很容易就会让某款产品,甚至某个品牌成为新晋网红,可以说是真正地实现一飞冲天!
所以,对于想要开始做品牌营销或者产品销售的人来说,最好的营销策略就是产品成本严格把控、销售价格绝对压低,靠走量来拉动盈利,绝对是最容易做到的捷径之一。
所以,如果最后的营销结果不好,只能说明你的折扣还不够低,价格还不够具有煽动性,归根结底是钱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