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必须性感”,其实这句话不光对于明星适用:
君不见宋仲基的人鱼线,君不见柳岩的事业线,君不见网络直播的无底线。
这个词对于内容的创作也是一样一样的。
毕竟对于这个:把信仰交给了他人、把性格交给了星座、把朋友交给了微信、把舆论交给了微博的时代。
你不“性感”,谁会给你阳(目)光。
而且在这个“粉市经济”的当道的时代,目光就意味着粉丝、粉丝就意味着广告、而广告那都是白花花的钞票啊!
(哼!papi酱你就捂着嘴笑吧!)
那么,所谓的“性感内容”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是像杜蕾斯那样一再试探文化局的底限?
还是像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上那样望眼欲穿?
又或者是像高晓松老师那样穿着短裤侃着诗和远方?
或许每个读者所谓的“性感”都有着自己的模样。
那么当它们的对象是内容的时候,又应该是什么样子?
仔细想来,它们几乎都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点。
第一: 燃点——唤醒读者的本能情欲—给读者自己的情绪
七情六欲作为人类最底层最本真的情感,很轻易就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但是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他们越来越善于隐藏情绪的外露;而且随着阅历的加深,他们的三观也越来越冷漠荒凉。
他们不会轻易向陌生人伸手、为一个人落泪,甚至连鼓掌都显得那么凌乱。
但是现实中的他们依旧还能大声发笑,还是会哭会闹,还是像涉世未深的孩子一样在心跳。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些“内容”一下子就成了爆款,而另一些内容却是始终都没人看的原因吧?
张嘉佳,这个作为“微博”上最会讲故事的“野生”作家。
他的作品有没有路过你的世界,然后睡在你的床头,接着抱着你入梦?
其实,作为一个文字创作者,我们不难看出:就算是张嘉佳这样的“大神”也会在他的文字里“矫情”造梦。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本书的定位就是让人心动;而“让人心动的故事”也无非就是“亲情友情和爱情”,恰好在这里面他都有。
没有打开他的文字之前,你或许会对整个略显“文艺”的书名有点感觉,而“路过”一次次或许也会勾起你的某种情感记忆。而你一旦因为好奇打开它,因为某个故事“触动”了“泪点”的话,你就会让他们有一种忍不住点赞的冲动。
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半路出家的“作者”第一本书都是写着自己的“情感励志”的故事吧。
在这里,“燃点”让文字有了灵魂,有血有肉。
它们用近乎于残酷的“自我剖析”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感情真实”的三围世界;
这或许也是某些作者写着写着,自己就“未语泪先流”的缘故吧!
第二招,糟点-宣泄读者的负能量—串联读者的负面情绪
这是一个流行吐糟的时代,毕竟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有着梦想和远方,但却又不得不苟且。
于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互联网上有着那么多的鸡汤,因为他们亟需正能量啊。
但总有些理智的人,被鸡汤的浓香熏得反胃,但现实又不会轻易原谅他们的“出轨”。
但是互联网那些看似抱着拯救全人类重担的“正能量”,没准会让某些情绪敏感的读者产生更大的“失落感”;这就让他们在心里积蓄了太多的“负能量”。
如果不被宣泄的话,是有可能得“抑郁症”的;这大概也是抑郁症作为一个时代病的缘由。
终于,一个划时代的“产物”诞生了,不管是小黄人还是死侍,吐糟开始入侵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像微博知乎上那些“段子手”们,他们用着诙谐、颠覆、反常识的论调;很轻易就赢得了你的关注和心跳。
5 个月前,咪蒙烧光了 400 万,一度到了依靠抵押房子还债的地步。之后她开始写公号,十几年专栏作家的经历对付新媒体写作信手拈来,再之后《致贱人》、《致 low 逼》走红,赞弹不一。像一直小众的民谣歌手突然走红一样,咪蒙的粉丝开始出现现任和前任,在网络世界里风风火火地撕逼了好几天。
成就的咪蒙的,是《女友对你作?应该谢天谢地,因为她爱你》、《如何对付搞暧昧的男人》、《女人年轻时首先该干嘛?先挣钱》,以及《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致 low 逼:不是我太高调,是你玻璃心》等假想敌明确的吐糟文。
吐槽其实就是痛点进行加工后的半成品,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咪蒙能火的缘故吧。
最后切记:吐糟虽好,可不要中毒哦。
第三招,盲点-营造读者的优越感—给读者制造优越感
惰性是人类普遍的本能。
毕竟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们在食物和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只有那些懂的如何偷懒的人才有机会保存实力随时给你致命一击。
所以懒惰是天生的,而读者们也在穷极一生找到“最轻松”的工作、生活方式。
于是针对这些人的本性,一大波“人生导师”就来了。
在这里我总结了一下,因为用户生活环境的局限,这类内容大致有四个层级的玩法。
最基础的玩法就是“自我提升”干货内容,虽然有卵用和没有卵用一个意思,但是用户最常用的姿势就是Mark。这些内容天生就是一个个的“光源”,他们有着吸引用户“飞蛾扑火”的冲动。
至于入门级的玩法就是“神转折”,而在这一点上玩到大师级别的段子手,估计就是顾爷吧。在这里顾爷会用一堆专业知识来“掰弯”你,然后等你不知所云的时候,突然广告无声无息的就来了,把你吓一跳。
比较高级一点的,就像是大象公会:它们往往会取一个亮瞎眼的标题,然后又用事件或者情绪漫游来一点点颠覆你的三观;然后用户会不知不觉的就被催眠,甚至还有一种“非主流三观”的睿智洞察和优越感。
而这里做的做好,也是最成功的,大约就是负责扯淡的逻辑思维,以及负责梦想的晓松奇谈。
他们用近乎于“科普”的方式向读者灌输了一个有料的、有趣的习惯和观点;
又或者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一个几乎违背常识的道理。
虽然不能直接影响读者的价值观,但是用来“扯淡”,逼格还是满满的。
也许有人会问,痛点和燃点有什么区别?
因为燃点在点燃之前就根本不会痛啊!
而糟点却是一开始就至于你内心深处的痛啊,只是帮你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至于盲点,如果你没有自己的认知判断和决心?就算是看过再多的“道理”,也是没什么卵用滴。
老刘嘿嘿一笑,穿上这三点:
你就也能对他人进行“降维打击”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