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1500个英文词汇量在中国够不够?

罗振宇在2020跨年演讲中讲了一个故事,两个北京海淀的家长聊天,一个问另外一个:我们家孩子4岁,1500个英文词汇量够不够?另一个回答,在美国够了,在海淀不够。

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一波家长,用尽各种办法,偷偷摸摸地给孩子报补习班,当然,补习班这事,学校是不提倡的。

那没上补习班的家长呢?也没闲着。听说这件事之后,偷偷摸摸举报了这些补习班。

这看似一个段子,但实际上在全国各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是让无数中国家庭“病魔”缠身症状——教育焦虑。

中国的教育正日益成为每个家庭头疼、担忧、焦虑的事儿。


1. 我也想佛系养娃,但现实不允许

“我也想佛系养娃,但现实不允许。”这是许多家长的心声。

从2019年1月1日到12月30日,在微信公众号,同时有“教育”和“焦虑”两个关键词的文章里,有3470篇,阅读超过了10万+,平均每天将近10篇。“家长”“父母”’和“焦虑”连在一起的10万+,有6751篇,每天18篇。

有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更是扎了无数父母的心。

广州一位高管妈妈,给孩子一个暑假的教育花费高达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大多数中国父母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拼尽全力给孩子报最好的辅导班,送进最好的学校

教育军备竞赛中,父母不惜牺牲绝大部分个人时间,同时负担起昂贵的学费、课外补习、兴趣班、游学费,以及为孩子将来出国做准备。

汇丰银行2018年公布的《教育的价值:登高望远》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总支出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中国香港的平均教育支出高达132161美元,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中国大陆42892美元位列第五。

调查报告中,74%的中国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业而放弃休假、放弃个人爱好等。

由此可见这代父母确实很焦虑。

 2. 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父母害怕输 


引起焦虑的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中国父母害怕输。

就像马东说的,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我们小时候没考上好大学,想让孩子考上985,211。

我们小时侯成绩不如别人,想让孩子一定要争口气,超过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没过上安稳的生活,催促孩子一定要过上理想生活……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长期竞争的环境中。

这些父母希望孩子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赢在起跑线”,接受优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起码不能跌落至比自己父母还低的阶层,最好还可以实现阶层的跃升。

之前湖南卫视上线了一档节目《少年说》,这个节目扛着摄像机走进全国12所中小学,在每个学校搭建了一个“勇气台”,鼓励同学们前来“喊话”,意在释放新一代青少年们的成长心理。

其中有个小女孩的喊话,引起了网络上很多人的讨论。

她觉得妈妈总是拿她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拿别人家的孩子打击她,这样的行为让她也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她希望妈妈能够真正的“看到”她,看到以及她的优点。希望被妈妈“看到”和“肯定”,就是这个小女孩唯一的愿望,简单而卑微。可是她的妈妈,继续坚持认同自己的“打击教育”,并且当众打击滔滔不绝……

从节目的片段来看,这个小女孩真的很优秀,态度很礼貌,讲话时的观点、逻辑都很清晰流畅。

可惜的是她的这些优点并没有被妈妈“看到”,反而被再度打击、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不断比较。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似乎是永无止境,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永远是最好的,自己家的孩子永远是不够优秀要继续努力……

父母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感情:焦虑、傲慢、望子成龙……却对孩子的痛苦委屈无法共情,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3.  父母如此焦虑,对孩子伤害很大


父母们对孩子教育如此焦虑,是真的对孩子好吗?

《急诊科医生》中有一个桥段:一个小姑娘考试考砸了,扛不住妈妈的批评,喝农药自杀。虽然抢救醒了,但生命只剩下一个月的期限。

妈妈当时就崩溃了,悔不当初:我干吗要说她啊!没考好就没考吧……

是啊,一次考不好就不好吧,输了一次成绩,并不能代表输了人生。为什么要如此苛责呢?然而,现在再后悔都晚了。

北京大学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哪怕考上大学后,跳楼、卧轨、跳河的惨剧也是接二连三发生。

这里的每一个数据都足以让我们心惊胆战。

它让我们知道,中国式父母焦虑,对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家长的用力过猛,可能废掉的是孩子光明灿烂的一生。

很喜欢白岩松说的一句话:不要教孩子如何赢,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

 4.  如何缓解焦虑?

焦虑的父母,他们为孩子做得不是不够,而是做得过多。

他们给孩子的关心不够,而是给自己的关心太少。

为人父母的我们是时候给自己降降温了,有时候不是孩子不优秀,是我们太着急了。

与其为孩子的成绩殚精竭虑,不妨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在孩子身上押注,倾注全部了心血,而放弃了自我成长和追求。

与其逼孩子看书,监督孩子写作业,不妨先逼自己一把,以身作则,自己多看看书,多学习新的知识,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

家长也要敢于和勇于面对孩子的平凡与普通,他就是如此的不出众,他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孩子,可能注定就考不上一个好大学,赶不上别的孩子出色,那我们就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不要强迫他成为你期待的样子。

不焦虑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吃苦,而是让孩子自己学会从容应对人生之苦。

父母该给他的不是一条规划好的标配之路,而是教会他:如何吃下人生之苦,如何笑对未来的人生。

孩子的愿望,其实很简单。

他们只需要父母把他们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相互尊重、相互接纳。孩子的世界也很简单,他们只需要父母的陪伴。

不是盯着做作业、练钢琴,而是认真的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宇宙”。

任何一个人在做父母前,也曾经做过孩子。

对待孩子感同身受,体会孩子想要什么,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责任,孩子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学会爱。

父母永远无法为孩子抵挡一生风雨,我们能做的,就是抛却无用的中国式焦虑,引导他们正确面对人生。

要让孩子明白输了一次成绩,不代表输了以后的人生。人生漫长,一次跌倒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站起来,你只有不怕输,才能有机会赢。

教育是一个慢工程,而击碎教育焦虑同样需要一段漫长的路。

2020年,在这新的一年里,就让我们现在就开始慢慢放下焦虑,和孩子一起努力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