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把真心裹在层层纱布里,靠旁人猜谜才能透气的人,活得该有多拧巴、多疲惫啊?
就像那次约好共赴一碗云吞,有人临时打了退堂鼓,她心里的火气明明已经烧到了嗓子眼,偏要挤出“我也没胃口”的随和。旁人劝她“你去吃,我们陪着”,她梗着脖子说“不用”;提议换些别的,她又甩来一句“随便”。可一旦众人真信了这份“无所谓”,她的不满便会像决堤的洪水——摔脸子、甩冷话,用密密麻麻的抱怨织成一张网,把原本轻松的空气勒得死死的,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
我实在想不通:大大方方说句“你们不吃的话,我自己去吃碗云吞行不”,究竟难在哪里?分明是自己的心意,偏要裹上“我在配合你们”的糖衣,最后用冷暴力逼着旁人察觉她的委屈,这算哪门子的“好说话”?
吃饭时的拉扯就更让人窒息。问她想吃什么,永远是“随便”;你说的选项她一一否掉,逼她拿主意,还是“没什么想吃的”。可若真猜不透她心里的答案,她便会翻着白眼斥你“无趣”;哪怕你故意报出她心念的那家,她又会立刻摆出“我无所谓”的姿态:“算了,陪你们吃吧。” 仿佛她的每一次“将就”,都是对旁人的莫大恩赐,要你时刻揣着感恩之心记挂。
说到底,这种人看似是“老好人”,实则在用“自我牺牲”的戏码绑架关系。他们怕直接提需求显得“自私”,怕被拒绝时丢了面子,更怕承认“我没被放在心上”时的狼狈。可藏得越深,期待就越像脱缰的野马——既要旁人精准捕捉到她没说出口的话,还要主动摆出“我很在意”的姿态,稍有差池便立刻启动“受害者模式”,用情绪的暴雨淋得身边人措手不及。
可朋友家人之间,不就该是卸下铠甲的地方吗?陌生人之间的客气周旋尚且情有可原,至亲至近的人,难道不该有“我想吃云吞”就直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就明讲的底气?把真实的自己藏在层层伪装里,既让身边的人活得如履薄冰,也让自己在“假装大度”与“暗自委屈”的拉扯中反复内耗,这样的关系,到底图什么呢?
真实从来不是刺伤彼此的利器,而是给关系松绑的解药。你不用演“完美配合”,我也不用当“读心专家”,大大方方地要,坦坦诚诚地给,哪怕有分歧,也能摆在台面上说开——这才是让人舒展的相处啊。
我始终觉得这样的人骨子里是自卑的,敏感的,是怕被拒的。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不必妄自菲薄,把焦点放在自己的优点上,努力让自己自信,让自己可以看得起自己。让自己勇敢地表达自己。妈妈今天我想吃炖排骨,你们不吃陪我去吃吧,今天去吃烧烤吧……
请大声说出你的想法,与其让别人猜来猜去,不如自己主动沟通,相信生活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