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之一,核心目标是实现生态宜居,确保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一项系统性生态建设工程,推进乡村绿化要把乡村资源挖掘好利用好,推动提升乡村环境,带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摸清底数打基础,确保科学推进。乡村绿化工作作为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各村要做好前期摸排、情况摸底、需求统计等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要充分用好包村联组机制,组织村“两委”干部、各村村民小组长、包村干部、党员等人员力量,深入挖掘各自然村“五边”“四旁”、村庄散乱、闲置、低效土地等可植绿空间,包括庭院、房前屋后、村道、村民广场、祠堂周边等,并对各村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小花园等空间进行全面摸排,摸清可植树点位。其次,要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关于植绿地点、树苗种类等意见建议,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为科学有序推进乡村绿化打牢基础。
因村施策定规划,推动精细实施。经过前期各村对植树地块、树苗种类需求等摸排统计,结合村庄特点和群众需求,以适宜种植树种和数量及位置为重点,坚持“宜树则树、宜果则果、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制定各村乡村绿化规划。要坚持“一村一策”,如针对村道两旁空地、村内闲置用地较少的村,可重点从“小菜园”打造入手,动员群众种植果树等经济树种,既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又满足村民需求。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需求,可通过打造乡村绿化特色打卡点、充分动员农家乐、民宿等经营者充分利用庭院空间进行绿化美化等方式,提升整体形象和游客吸引力。探索绿美+经济模式,发展特色林果等生态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宣传动员聚合力,引导全员参与。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乡村绿化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企业、群团组织、党员、群众等参与助力乡村绿化动员力度,做好生态文明理念和乡村绿化政策宣传工作。面对群众,要将政策文件、绿化规划、技术要领等,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牢、传得开的“乡音土话”,有效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乡村绿化,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党员带头对自家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带头建设“美丽庭院”,带头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和绿化管护活动,带头做好村民的思想引导和组织发动工作。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各党支部积极开展乡村绿化义务植树,并与农房风貌改造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协同推进,推动乡村风貌整体提升。
强化管护促提升,巩固绿化成果。坚持党群联动,将乡村绿化美化管护与党员设岗定责、村庄卫生保洁、网格化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积极联动村民小组长、党员志愿者、热心村民和护林员等力量,建立健全长效管护制度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抓好新植苗木后期管护,确保苗木栽得上、护得好、能成活。加大绿化巡查力度,采取“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及时修补”的方式进行常态化巡查,进一步巩固乡村绿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