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张寰宇
说到我的写作教学,就不得不提提“说说”。 “说说”,承载了我个人写作教学实践中太多最美好最温暖最本质的东西。
从随笔到说说——让写作回归真诚
“说说”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随笔式的作业,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随笔。在“说说”正式出现前的那段时间,我已被自己所倡导的周末随笔折磨得够呛了。那时,我想当然地认为每周一次的随笔写作必能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并且对此寄予厚望。我提出“随笔不随”的口号,以此要求学生认真地写作。一般每周末一篇随笔,字数不少于600,有时候是统一命题,或者统一主题,有时也会不限题目。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随笔不随”,已将随笔任务化了、作文化了,这已背离了写作的本义,但我却也明显感觉到了这样一种写作作业将自己卷入痛苦之中。首先是学生的写作兴趣似乎不高,甚至写得有些痛苦。(这种痛苦,从布置完作业的“啊!”中可以感受到,更能从个别周末不用写随笔的欢呼声中感受到。)除了部分本来就有写作热情和才华的孩子外,很多孩子写得够勉强,个别孩子甚至抄一篇文章来应付。其次,两个班的学生,每篇随笔字数都超过了600字,我往往用了三四天的时间才能改出来,然后赶在周五学生放学前匆匆发掉;有时候工作繁忙,还要拖个一两周,这个时候,学生的写作热情甚至写作记忆早已冷却消退。最后,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兴趣动力,缺乏及时的反馈交流、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也就有限。我陷入深深地自责和质疑中。自责,主要是自己如果改不出来,就会有一种“无颜见班中学生”的感觉;质疑,就是对自己教学能力,尤其是写作教学能力的怀疑,尽管我也很精心准备了一些写作课去引导学生。
改变,势在必然。
那段时间,我蛮喜欢写QQ说说,我发现很多是我QQ好友的学生也很喜欢写QQ说说。那么,何不就像写QQ说说一样地去写作呢?不限字数和内容,只在乎文字的真诚。于是,随笔就成了“说说”。它的基本要求是:不限字数,不限内容,每日都写。因为学生每日都写,所以教师就每日批改。原来的A4规格的大随笔本变成了一般通用型的小笔记本。笔记本规格的缩小,似乎将那些难以企及的写作任务降低到了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我告诉学生,“说说”上什么都可以写,诸如记录心情、抒写感悟、描绘风景,哪怕做点读书小抄也未尝不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果哪一天的“说说”只是写给自己看的,那就用一张便利贴遮掉吧,如果哪一天觉得作业太多、实在太忙了,就简短地说明一句吧。这样的一种自由和信任,是写作的真正火种,将学生的热情真正地点燃了。刚开始,部分学生还对每日写作有些不适应,但习惯了就一发不可收拾,写作慢慢地就成为他们日常的一种生活,一种呼吸。不再有孩子排斥,也不再有孩子应付(因为偶尔的应付是被允许的,至于学生本意,其实是不愿意应付的),他们彻底地爱上了“说说”。而我,在每日必写、每日必改的要求下,也提升了改作的效率,同时,因为这些性情的文字以及文字里透露出来的真诚,我的批改日益成为一种享受。师生之间的写作感觉,就在关于“说说”的对话中教学相长。
叶圣陶先生说:“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从每周随笔到每日说说,我大抵让学生的日常写作完成了从“被强迫写”到“不勉强写”、从“畏惧写作”到“热爱写作”的转变,很多学生确实写出了“诚实的、自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