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
是一种生活方式
只是比较艰辛罢了
2015年,机缘巧合进入旅行服务业。
受“互联网+”的感召,我们也“+旅游”。入行后才发现此路水很深,既然起航那就往前冲,依“搅局者”的身份,大干很干,实现让旅行更美好的愿景。
各路消息都说是这是个万亿市场,大有可为。可谁知道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有多艰辛。
互联网创业,又遇到“互联网+”的东风,可能我们很傲娇,一心想“颠覆.打破”,不甩原来那一套,另立一套,出现不少水土不服的情况。好在我们看清了,并没有去做。
情况一,行业准人门槛低的基本不需“抬脚”
目前在我国,注册一家旅行社资金只需要20万元,租一个办公场地就可以了。个别地方为了防止出现“跑路”情况,还需要缴20万元经营保证金,确保诚信。(这钱不干了还退呢)
有的旅行社加盟一家大型旅行社,每年缴一部分加盟费。也有少数“利好政策”,零加盟,每月或每季度从你的营业额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提成就行。
更甚至还有“众创空间”升级版,不要备案注册租门店,只需要到已经营业的旅行社借租工位,每月缴一定费用,水电网络等现有资源任你用。这样就简单了,有现成的资质、场地等办公设施,自主发展业务,自负盈亏。但是出租者有一定的风险,别人用的是你的公司资质,出了事你要担责任的。
情况二,低价背后是陷阱
先介绍两种行业主体。
一是组团社,负责揽客收客,然后把游客卖给地接社。(为了用“卖”,等下讲)
二是地接社,从组团社买客,二次或多次组成大团,提供旅行服务。这几年一直在打压低价团,有成效,但不显著。有人贪小便宜就有人顶风违纪,成本低利润高不干白不干。
地接社想组团社吸收更多的游客(目的地参团的人自己在当地报名),就要花钱向组团社买,卖方当然是谁价格高卖给谁了。
在线旅游企业也不愿意了,发起各种补贴吸引用户。好了,恶意竞争出现,零团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盛行,受伤的最终是游客。
情况三,导游这样活更滋润
把旅游行业称为食物链,上游低价竞争强资源,处于末端底层的地接社导游也是需要养家糊口的人,同样面临着压力。
旅行社不正式聘请导游是为了节约成本。规定导游要有组织才行,要不然就成了“野导”,这种情况下导游大多挂靠到导游管理公司下,不拿基本工资,社会保险自行解决,行业称之为“挂靠”。挂靠之后等于个人找到了组织,可以“开张营业”。
另外,导游也不乐意,正式员工薪资低,自由职业者多好,自由、可赚外快。
有能力的导游可以和旅行社签订协议,保证盈利,然后拿分层。签订协议等于承担风险,只能使看家本领想办法从游客口袋里掏钱。
比如,地接社买了一个10人的云水谣一日游团,成本价为180元/人,但地接社只收130元/人,倒贴给揽客方50元/人(组团社、当地民宿、客栈、酒店等),然后导游120元/元每人再从地接社这里把人领走,就是带着游客去旅游。
怎么从游客身上压榨的钱(成本+利润),一方面靠采购酒店、交通、餐食时降低价格(这里面还有猫腻,饭店要挣钱,只能降低服务标准和配置,天价买给散客);另一方面让游客买特产、逛自费景点拿返点。
情况四,人以群分
接着上面的讲。
从游客报名开始,身上已经被打了隐形标签,潜力股到哪儿都很受热捧。这叫数据分析,互联网公司要学学。
地接社收到游客之后,根据年龄、区域、性别等信息分配好这个团怎么安排购物,排谁到这个团。
北上广江浙一带的游客,地方的收入、文化程度稍高,经常出来玩,明白导游带团的套路,有些时候苦口婆心“引导”了一通之后却遭到了投诉,出力不讨好,少安排购物,自愿购买。
川甘藏一代的游客,那个地方能出来旅游的,经济条件相对不错,年龄稍高,文化程度稍低,对目的地的一切事物非常感兴趣,各种消费,买买买,出来这几天使劲的花,可以说是从业者口中的“土豪”,就希望这样的。他们有严重的从众消费心理。
碰到不买的,导游会中威胁利诱。(导游和销售一样,培训有话术、演练有技术、实战有套路)不给身份证,不让下车,批评谩骂,这个也是有“先烈”的。
反正是进了坑,不让你消费一点儿也不合适吧,毕竟大家都要生存。
这些这是冰山一角,亲幸的是我们看到了,并未参与其中。
有态度,讲原则,也要生存。
寒冬依旧没过,我们依旧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