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李叔同、丰子恺师徒是一道不可忽略的风景。丰子恺高深的艺术造诣以及他独创性极强的散文、漫画等文艺作品,为他赢得了“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的美称。而在他的成长、成才道路上,受其师李叔同影响颇深。这种影响,不仅仅在艺术领域,更在哲学、宗教、伦理等多个方面。而最为深刻的,当属“人生艺术化”的文艺主张。
一、“艺术人生”的内涵
李叔同、丰子恺师徒的艺术人生,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跟艺术打交道或从事艺术创作的一生。而是指师徒两人共同的一种思想境界,是艺术和人生的有机统一——用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和心灵,使生命富含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吉川幸次郎曾经评价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由此可见,相较于丰子恺杰出的艺术才华,他的艺术化的人生更值得我们后人敬仰与尊重。
当时,“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两种观点一直存在着争议,而丰子恺却不在这二者之间纠结,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主张:他说:“我们不欢迎‘为艺术的艺术’,也不欢迎‘为人生的艺术’。我们要求‘艺术的人生’与‘人生的艺术’。
1.艺术要关注现实——“人生的艺术”
丰子恺主张艺术要关注现实,要反映现实中人的生存状况。绘画、音乐、文学等等,只要是艺术就与生活相关,凡是艺术都应该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这一艺术观点的指引下,丰子恺的艺术创作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他的散文、漫画和音乐创作在整体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反映生活、以写实为主的。如漫画作品《病车》、《高柜台》、《混沌担》、《卖花女》等等,刻画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的真实面貌。他的创作观,就是他所提倡的“艺术人生化”,即艺术是跟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是反映生活现实。
2.以艺术的态度关照人生——“艺术的人生”
丰子恺追求“人生艺术化”。用他自己的话定义“人生艺术化”就是:"体得了艺术的精神,而表现此精神于一切思想行为之中。这时候不需要艺术品,因为整个人生已变成艺术品了。"
丰子恺认为,只有体得了艺术的精神,才可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人生才能美化,才能创造出"人生"这个大艺术品。把艺术活用于生活当中,用处理艺术的态度来处理人事,以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世间万物,追求一种艺术化的人生道路。
二、《护生画集》——“人生艺术化”的艺术实践
丰子恺认为,艺术包括“技术”和“美德”两个方面,“技术”就是指艺术创作的的技巧、方法、手段,而“美德”是指人们要具有爱美的心,具有芬芳宽广的胸怀,具备完满的人格。
丰子恺教授艺术科,最为注重的是“艺术心”、“艺术”、“艺术教育”三个方面。对于“艺术心”,他认为就是“广大的同情心”,是一种“万物一体”的境界。在丰子恺的心目中,儿童占有很大的重量。他认为,儿童的心是单纯透明的,他们大都富有同情心,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环境的变化,他们更多地去追逐功名利禄了,而渐渐丧失了那颗同情心。在丰子恺看来,艺术家要具备一颗同情心,这颗同情心不但要同情有情的人类,而且还要同情世间一切无情的物类。要求得艺术的不朽,丰首先创作者要具有同情心、众生心,文艺创作者只有具备了这种同情心、众生心的人格素养,他的作品中才会被人们认可,才会具有不朽性。
在抗战以后,"同情心"成为丰子恺艺术创作的核心,他与李叔同合作的《护生画集》很好地印证了他的"同情说",是“同情说”理论指导下的艺术实践。什么是"众生心"?就是一个人心中不只有自己,还要为他人,为人民大众着想;不仅懂得自己的心,又能体谅他人的心,并能把这种"众生心"、"同情心"推及一切事物。
《护生画集》的艺术创作,不仅包含着对人格修养的陶冶、熏染,而且充满了宗教的劝解和救赎的意味。企图通过艺术将佛家的精神思想灌输到人的心灵之中,以此来实现艺术与宗教精神的有机融合。
李叔同“戒杀护生”的创作初衷,来自于佛教的"众生平等",它的关注点落在万物众生之上。而丰子恺在“护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护生护心”的说法。他认为:“护生”就是“护心”。爱护生灵,劝戒残杀,可以涵养人心的“仁爱”,可以诱致世界的“和平”,所以我们所爱护的,其实不是禽兽鱼虫的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换句话说,救护禽兽鱼虫是手段,倡导仁爱和平是目的。
三、“先器识而后文艺”——李叔同与丰子恺的人格修养
李叔同是丰子恺的艺术教师,也是他信宗教的导师。作为教师的李叔同不仅自己严肃认真、以身作则,而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教学实践中,李叔同大力倡导“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道德主张,他要求学生建立起“器识”为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李叔同在用刘宗周的《人谱》来教育丰子恺的时候,把“先器识而后文艺”做了这样的解释:‘先器识而后文艺’,翻译为白话,大概就是:‘首先重视人格修养,其次重文艺学习’,更具体地说,也就是‘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
李叔同的这一思想,对丰子恺影响极为深刻。丰子恺认为:"真正的艺术,必须兼备“善”和“巧”两个条件。善而不巧,固然做不出艺术来,巧而不善更没有艺术的资格。善而又巧,巧而又善,方才成为艺术。他在《艺术与艺术家》一文中指出:"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可见,在丰子恺看来,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却具有人类所有的弱点,比如傲慢、浅薄、残忍等等,那么即使他开一千次展览会,也只是形式的艺术家,而不具备真正艺术家的本质。而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搞艺术创作,却具有一颗艺术的心,那么他也可以称作是艺术家。“人格为先、技术其次”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丰子恺对人生艺术化问题的积极注解。
丰子恺是一位艺术家为人熟知,但他同时也是一位佛教居士。他浓厚的宗教情怀除了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多的是受到了老师李叔同的影响。李叔同在1918年遁入空门,当人们都怪异李叔同突然遁入空门是否是受到了什么刺激时,丰子恺就曾以"三层楼"的比喻为青年解说李叔同出家的原因。在他看来,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祌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第一、二层楼很多人都能够到达,而只有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的人才会因不满第二层楼而毅然爬上三层楼去,这便是宗教徒。他们大都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和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丰子恺认为,其师李叔同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在李叔同的影响下,丰子恺坚信精神生活完全可以代替物质生活,为人生提供坚实的安身立命之本。通过对艺术特点与精神的深刻领悟,丰子恺倡导把艺术作为提升人格修养与人生境界的切实而有效的途径。他认为:人生,应该是艺术化的人生,即以艺术的精神面对人生;艺术,应该是人生化的艺术,即立足现实、关注现实,实现艺术的人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