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翻开手机,瞅了瞅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长记录,差点被吓成“表情包”:平均每天居然有4个多小时用在刷手机上!换句话说,我每一天有六分之一的时间都贡献给了短视频、朋友圈和追剧。
如果我把这些时间拿去学习的话,估计一年下来,不仅能掌握一大堆新技能,身材也不会那么“圆润”了。
于是,我开始有“负罪感”,在自责的深渊里越陷越深,拼命寻找逃离手机“魔掌”的办法。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瞬间感觉自己被一记“警钟”敲醒。
原来,自己之所以一不小心被各种娱乐信息“吞噬”,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有人预测了!
虽然那会儿还没有手机,波兹曼教授的书讨论的主要是电视对文化的影响,但放到今天,手机成为了全民标配,娱乐问题不仅没消失,反而升级打怪了!
他当时说,人类将会在“欢声笑语”和“醉生梦死”中走向灭亡,而不是在压迫和痛苦中死去。想想看,这话简直就像预言一样——如今,我们都在娱乐的“流水席”上迷失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在慢慢丧失思考的能力。
看完这本书后,有两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句话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我仔细想了想,自己每天刷短视频、看朋友圈,感觉好像获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但第二天一觉醒来,什么都忘记了。
就连那些别人转发的“深度好文”,我匆匆浏览后,完全没留下什么记忆。
碎片化的信息并没有让我更聪明,反而让我的大脑变得像破碎的玻璃。
第二句话是:“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掌控者”。它让我们习惯了快速浏览,不再喜欢看长文,更不想去读一本书。
我们的注意力被切成了小块,像金鱼一样,记忆就只有七秒钟的“保质期”。
按照这种节奏走下去,我们迟早会变成没有思想的“手机机器人”。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每当无聊时,手不自觉地就去摸手机,点开短视频。原本只打算看五分钟,结果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时候,真的很感叹,科技这么发达,但我们却成了它的“奴隶”。
可怕的是,刷短视频已经变成了我的“肌肉记忆”,就像我弟抽烟一样,明知道不对劲,却就是戒不掉!
书里说过,电视节目追求的是观众的掌声,而不是反思。同理,手机里的娱乐内容也在悄悄地“偷走”我们的思考力。
那些搞笑视频、八卦新闻、明星八卦啥的,看似能给人带来很多快乐,实则是在默默耗费我们的意志力,让我们变得“心灵空虚”,让我们在温水煮青蛙中,慢慢消耗自己,等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时,后悔莫及已经晚了。
现在我终于意识到,手机瘾远不止是“时间杀手”那么简单,它简直是在把人脑袋里的智慧一点一点榨干。
每次打开朋友圈,看到的不是朋友的生活点滴,而是各路营销号、广告、鸡汤文等“信息垃圾”。
我们在一大堆碎片化的信息中游走,结果却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怪不得现在的年轻人看书越来越困难,写文章也开始“卡壳”,甚至连和人面对面聊天都变得不那么顺畅了。
看完《娱乐至死》后,我给手机桌面做了个大清理——卸掉了好几款“浪费生命”的APP,只留下了工作必备的软件。
晚上九点之后,我会把手机放在客厅,不再让它影响我的睡眠。早上起床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写2个小时文章。
刚开始的时候,简直是“戒断综合症”犯了,难受得不行,但坚持下来后,我发现自己变得轻松了很多,睡眠质量也提升了,连阅读的时间也有了。
如果你也想摆脱手机的“毒瘤”,不妨读一读《娱乐至死》,它会让你看清娱乐背后那些看不见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