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诗人,他其实很有名,却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有名。
他频繁的上演耿直的戏码,实力坑自己,甚至是铁锅炖自己。
他写的诗,在当时就已经被广为传唱。
他写的诗,一扫魏晋时期颓靡的风气,为盛唐诗歌的开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个人,不管读的书多或者少,不管有文化没文化,都读过他的诗。
或许你不认识这位诗人,但只要是中国人,就知道他的一首诗。
这位诗人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字观光,看起来古代历史上也很少有取这样的名字的,这名字和表字都取自《周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于是就取了骆宾王这一名字。
这位诗人7岁写了一首诗,立刻爆红,只要是中国人就一定会背。
在骆宾王7岁的时候,别的小孩还在尿尿玩泥巴,这位义乌小神童则作了一首诗,这首诗一出,立即刷爆了朋友圈,并且还霸占儿童启蒙古诗排行榜的第一名长达一千多年,以后可能还会霸占几千年。这首诗就是《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来看这首7岁的孩童写得千古名篇,开头先声夺人,一方面点出要咏的是鹅,另一方面则模仿鹅的叫声,之后“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刻画出了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这属于静态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
这样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7岁的骆宾王用这首诗将鹅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刻画出来,再想想7岁的我们在干什么?可能在背这首诗吧。
骆宾王虽然诗写得很棒,做人却是衰的很,是个大唐一个大写的衰仔。
他的父亲曾经任过青州博昌县令,父亲死后,骆宾王就先后迁居到了淄博的博山和兖州的瑕丘,等他长大之后,他也就自然地长成了一位齐鲁俊才。
有才华会做诗的人,他不一定就会考试,大家心目中的天才科举考试却通过不了,名落孙山,没办法,他只好去做李元庆的府属,这李元庆是李世民的弟弟,是当朝皇帝唐高宗的叔叔,如果有皇叔说几句骆宾王的好话,飞黄腾达指日可待,可惜这骆宾王的文人臭架子却摆了起来。
有一天,李元庆让他作文来陈述才能,这小子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最后落款处竟然在纸上写道:“所以另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他耻于自炫才能,道王还觉得这小子给脸不要脸,后来找了个借口就给他撵走了。
失业的骆宾王就这样回到了老家兖州过起了耕读自娱的生活。可是生活的苟且和诗与远方是不可兼得的,为了不饿死,文人骆宾王又出山找工作,经过几番努力,才找到了一个芝麻大的小官,奉礼郎,当时应该是从九品的官职。
但就这样,这官也保不住,干了三年就被人排挤,贬谪失官,于是走投无路的骆宾王就从军戍边,在西域长期守卫边疆,在这期间也写了不少的边塞诗,比如《从军行》:
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后来,骆宾王还去了四川,进入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僚,平定蛮族叛乱的文檄多出于其手。在蜀时,还与和他齐名的“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往还唱酬,比如写下了《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仪凤三年,骆宾王到达了官场上的人生巅峰,先是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当朝御史是骆宾王的官职最高峰。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写出了著名的七言歌行《帝京篇》,一时间洛阳纸贵,长安的人广为传唱,并在当时引为绝唱。
但是他并不珍惜这一工作,也不珍惜自己的高光时刻,当时武则天主政,他就在太岁爷头上动土,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后来就被关进了大牢。
在牢狱之中,他写诗《在狱咏蝉》以抒悲愤,又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后来遇到大赦,骆宾王被释放出狱,调任临海县丞,世人后来都称他为“骆临海”,最后骆宾王也看开了,可能也攒了不少私房钱吧,于是就弃官而旅居广陵。
嗣圣元年,武则天废掉了唐中宗,远在扬州的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作为徐敬业的府属,写下了《代李敬业讨武曌檄》的檄文,这文章一出,骆宾王天下闻名,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文章虽然写得好,但是轰轰烈烈的起义当年十一月份就被剿灭了,徐敬业被杀,而骆宾王则下落不明,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隐居了,还有人说他遁入空门了。
鲁迅先生曾这么评价骆宾王和他的檄文:“骆宾王作《讨武曌檄》,那‘入宫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几句,恐怕是很费点心机的了,但相传武后看到这里,不过微微一笑。是的,如此而已,又怎么样呢?声罪致讨的明文,那力量往往远不如交头接耳的密语,因为一是分明,一是莫测的。我想假使当时骆宾王站在大众之前,只是攒眉摇头,连称‘坏极坏极’,却不说出其所谓坏的实例,恐怕那效力会在文章之上的罢。”
对啊,我们后世的人看这些先人们的嬉笑怒骂,如此而已,又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