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30 佳豫
《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解读论语第104天)
日经第409篇(述而第七)
经典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来的。”
这里和前面几段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讲孔子谦虚好学的意思。孔子一生都在努力学习,对于那些虚名不太在乎。
他70几岁才开始学习易经,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可他还是很谦虚的说,如果再多给他几年寿命,就会没有大过。他从不自称圣贤,圣人都是后人对他的赞誉及肯定。
我们说,向内看的人已经醒来,向外看的人还在梦中,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一般人习气比较深重,那就不是教一次、二次就能够有所觉悟的,要不断的重复。所以夫子诲人不倦,这个不倦显示出他的仁爱心、他的慈悲心。
没有慈悲就没有入门,夫子自己一生都在学习、改过、教人,所以说,谦虚就不会着相,会放下妄想、分别和执着。
成圣成贤最重要的放下我执,只要有个我在,这些执着就免不了,哪怕行善其实也是一种执着。
那公西华是属于慧根较好的弟子,一听就懂了,也感觉出要学孔子是学不来的。可能表面上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实内心还是停留在虚荣里。普通话可以理解为,把这个事情当成一种任务,而不是真心喜欢去做这个事情。
夫子说君子的标准就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同时他又说自己一个都没有做到,当然这是自谦,夫子其实都做到了,可他并不着相。
为什么有忧?是因为放不下,最重要的是放不下自己,所以才会患得患失。只有当把自己放下了,才能跟一切众生融为一体,那才叫仁。
智者没有迷惑,样样都懂,无所不知,普通话也就是说开悟了。
那真正的勇士没有害怕,他们连死都不怕。他们明了根本没有生死,只是肉体在变换而已。
那当我们能够做到智、仁、勇,我们的灵魂就会往好的地方去,灵性也会有所提升。
孔子不厌其烦地去做,同时,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也就是说,学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重在行。吸收的同时,要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