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引发了全民热议。剧中老大苏明哲看似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对父亲百依百顺,却不考虑实际情况执意要将父亲接到美国,甚至不和妻子商量,哪怕是自己家日子过不下去,也要给父亲买房。
除了其自身的虚荣心在作祟外,这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意义上的“愚孝”。
愚孝之所以为愚,是其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此句摘自百度)
自古以来,孝道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家提倡孝,孔子曰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就是强调孝道对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孝道反映了子女对父母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孝道信念是其中认知的部分。
研究者将孝道信念分为两个维度: 互惠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
互惠性孝道强调子女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关心、理解和照顾父母; 这一维度基于儒家文化中“亲亲”原则,强调亲密的情感互动。
权威性孝道则强调为了维护父母的绝对权威,子女应该压抑自己的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服从于父母的指令; 这一维度基于儒家文化中“尊尊”的原则,强调上位者应该被绝对地尊重和服从。
虽然中国人常常说“百善孝为先”,但是实证研究却发现并不是两种孝道信念都会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整体来看,互惠性孝道会促进心理健康,但是权威性孝道会损害心理健康;
互惠性孝道与个体自尊有正向联系,而权威性孝道与个体自尊有负向联系;
互惠性孝道会增加人际能力,减少人际疏离; 而权威性孝道会增加人际冲突;
互惠性孝道会增加快乐情绪,降低抑郁和焦虑情绪,而权威性孝道会增加抑郁和焦虑情绪。
最新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显示,互惠性孝道和非适应性认知显著负相关,和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 权威性孝道和非适应性认知显著正相关,和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
持互惠性孝道的个体,会在亲子互动中形成积极的人际风格( 如表达关心、体谅对方) ,这种人际风格迁移到其他社会场景时,较容易培养社交能力和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权威性孝道则强调对父母的无条件服从,这种单向的关系认知与很多人际情景不匹配,不利于人际能力的培养和亲密关系的建立,使得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
当现实社会缺乏支持性资源时,个体就会更多地在互联网中寻找替代性资源。
互联网具有匿名性和时序弹性等特征,让那些在现实社会中缺乏社交能力的个体也能轻松自如地交往,收获满意的人际关系 。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对比现实与网络满足社交需要方面的差异,就很容易形成对互联网过度积极的评价,即非适应性认知,从而增加网络成瘾的风险。
另外,一项早期研究也显示,中国大多数家庭遵从“严父慈母”的教育观念,然而如果父亲也以温暖和理解的方式来促进子女的道德发展 ,父亲的榜样作用更会得到彰显 ,父亲的说教更容易被子女所接受 ,或父亲有意无意间表达出的道德行为更容易被子女仿效。因此 ,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可以同时促进个体的互惠性孝道和普遍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