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成瘾】第四十一篇

静静的读诗,

并不是惧怕喧嚣,

而是在躲避

那标配的人性。


图片发自简书App
《锦堂春·何处是桃源》
      文/梧桐

春色几时留住,落花似水流年。
一帘幽梦窗前月,何处是桃源。

世事伴随风雨,浮生常遇深渊。
凄凉倦旅无情日,长夜酒阑珊。

今天继续读诗人梧桐

这首诗的结构特点,釆取的是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浅型结构设计。有细节,有情节,用近似透明的语言吸引读者。

诗人的情感表达时,运用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是依靠渲泻汹涌澎湃的内心独白,来调动读者的感同深受的情绪。

近期诗人的大部分诗词中,基本都是灰色的调调儿。完全可以理解一个离开故乡的三十多年人,当一个人身处国外,面对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满脑子接收到的都是格格不入的陌生信号时的那份“违和感”。

于是,那种迫不急待地回归蕴育着自己生命之地的那种“归属感”,一定是他此时第一重要的心理需求。

曾经有人告诉过我:“你别把别人的诗分析得那么仔细,虽然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你怎么知道诗人是怎么想的呢?你确定诗人这样写,就一定是这样想的么?”

其实,我不确定。诗人怎么想的对于我来说都不重要,我只关心诗词。

这是一种瘾,无需解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