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云的旅程
汐水/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直以来,我以为我只是一朵闲散的浮云,直到二十多年前,我成为一名乡村中学教师,我才渐渐意识到,我也有可能是一朵充满能量的云。
那是在新教师培训大会上,一位女教师在台上发言,已经忘了她的姓名,只记得她剪着干净利落的齐耳短发,她的发言掷地有声:“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你们就要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甘于奉献!”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于是,我写下一首五言绝句在床头,以此来激励自己:
五绝•自勉
三尺台中立,从今是学师。
安贫为我道,不可怨于谁。
初登讲台,看着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我的心中满是忐忑与憧憬。在最初五年的教学岁月中,我努力用自己的知识与热情去推动每一朵“小云”。二十多年前的教学资源很有限,全校只有一个多媒体阶梯教室,我认真自学PowerPoint和Flash教学,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2004年,我参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省级课题,负责一周4节的活动课。我并不满足于在教室里闭门造车,而是带着孩子们在校外进行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二和每周四下午三点,我便带着几个小分队骑着自行车出发,我们入小巷、进超市,深入地方各种手艺人作坊里问卷、采访、实操,然后归纳、总结、设计汇报文案……很感谢从教的最初五年,前单位同事们对我的倾囊相授和耐心指导,他们鼓励我参加各种竞赛,让我拿了很多学科竞赛奖和校内外的各项荣誉,让我在最快的时间里成长起来。当然,我也感谢年轻的自己,那几年我周末都不回家,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源源不断地汲取书中的养分。
2008年,与先生结束两地分居,我工作调动到福建平潭第三中学。这是海岛的一所乡村中学,初到平潭,这里的条件比我想象的还要艰苦。但是,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与我之前带过的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一样明亮。于是,我又提笔写一首自勉诗贴在床头:
五律•吟怀
请书移海岛,碌碌亦无言。
不惧清贫过,无妨寂寞添。
待生如骨肉,恋校似家园。
若问缘何故,安能负盛年。
一直以来,我追求一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影响过程,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知识素养等,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此,我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我不断自学各种技能,不断阅读来充实自己。
阅读中,我最喜欢夏昆的《率性教书》。我深读好多遍,有一句话与我的理念不谋而合,并能倒背如流:“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看见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办,就‘恨铁不成钢’。我会告诉自己,铁就是铁,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变成钢?除了钢和铁之外,还有金、银、铜、锡、铅。只要他们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世界就会精彩。”我亦坚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唤醒他们内心的善良、智慧和勇气,让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正如美国教师米歇尔说的:“教育需要的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把火。学生需要的不是灌满,而是点燃。”
来平潭任教的这十七年,我一直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创意。每一届、每个班甚至每个孩子,我都希望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教学,有的时候,同一节课不同班级,我设计四种不同的课件和课堂活动,只希望能多得到他们几声惊叹,能吸引他们的目光,能触碰他们的灵魂。在讲台上,我努力用激情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在生活中,我努力用耐心化解学生成长的困惑。
教育是一种相互感染、相互带动的力量传递,看到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我会油然升起一种无法言喻的喜悦。在2018年学校教师表彰大会上,我领到了学校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是我调动来海岛十年来领到的第一份学校荣誉,于是激动地写下一首七律,贴在床头以自勉:
七律•教师节咏怀
岁里春秋落指间,未觉碌碌又十年。
朝迎旭日暮迎月,路尽长风人尽烟。
案上朱毫共眉上,鬓边白雪作花边。
不求孔圣三千客,愿拓三千桃李园。
从教二十多年来历程中,我逐渐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奔赴。我在推动他们成长的同时,他们也以青春的活力和无限的可能推动着我不断进步。我不再是年少时那朵闲散的云,而是努力成为能为孩子们遮风挡雨、指引方向的云朵,愿以我之灵魂唤醒更多年轻的灵魂,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教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