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有对家长带着孩子到我这来进行测评,这个孩子一进来之后,就开始四处乱跑,只要我稍微靠近他,尽管我什么都还没做,他就会紧张地快步逃开。
妈妈说先前在别的老师那上课时就是百般不配合,常会用哭闹的反应来逃避别人的接近,只要有人接近,无论是遇到老师还是同学,他都会做出推打的动作,如果别人还是不离开,他便可能会做出更激烈的反应或哭闹抵抗。
爸爸不以为意地应着这部分都只是因为之前老师不会带而已,他提及自闭症特质的孩子兴趣很狭隘,他们喜欢的东西不多,要吸引他注意,就要拿他喜欢的东西给他,他就可以专注很久,也可以不吵不闹的了。
爸爸很有自信地继续说道,他的孩子很喜欢看会闪烁会转的东西,这种东西在生活当中不常有,但是在平板里面就很多,所以孩子看到平板就会很专心,那就把平板给孩子用,孩子很专心的时候,也不会在意谁靠近他,甚至还可以乖乖吃饭。
爸爸非常推崇教学首要目标应该就是要抓到孩子的兴趣点,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感官刺激,二方面又可以乖乖配合生活中该做的事情。
妈妈貌似忍不住地回了一句:“那难道无时无刻都给他用平板吗?每次不是都为了不给他平板,他就大哭大闹吗?这样不是办法!”,口气带着明显的不耐烦。
爸爸则是摇摇头地应着:“哦?妳那么会带?那么懂呀?那我请问妳,妳这个妈又是怎么把孩子带成自闭症的?妳根本不懂怎么带孩子,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妳还在那说什么!”
两人的声音越来越大了,甚至双方都站了起来了,每次遇到家人之间教养观念有所落差,我都会先观察孩子的反应,孩子躺进球池里,一手拿一颗球地用力地挤向腮帮子,嗓子奋力地吼出一些旋律,听起来是在哼歌,但是更像是想要屏蔽掉外界的声音。
这时,我只是默默地靠在球池边上,望向正努力把自己塞进自我小世界里的孩子,我看出他努力地想为自己安一个防护罩,用声音屏蔽掉不想听的声音,让自己躲进大球和围墙间的小夹缝,寻求一个不被打扰的状态。
他是浩浩,一个三岁半的自闭症小男孩,他不喜欢别人靠近,也不喜欢声音干扰和肢体打扰,是一个很明显只想躲在自己小世界里的孩子。虽然他不喜欢别人靠近,但当他想要把自己包进自己安全的小世界里时,我的靠近完全没有造成他的反弹,因为他完全没有看我,甚至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
他为什么那么不喜欢跟外界互动?
我也不断地猜测着。
我看着爸爸说话时眼神中的自信,我想爸爸应该有看过不少的书或听过一些讲座,的确很多论派都有提到跟自闭症孩子互动时,首先要能抓住孩子的关注点,如果没有抓到孩子的关注点,很多互动就会失去引导效果。
然而,爸爸的说法其实只对了一半,爸爸说孩子特别喜欢快速旋转或闪烁的,一看就知道孩子视觉需求很强烈,但生活当中很难满足孩子这方面的需求,若用平板便能大量满足孩子在这方面的需求,所以爸爸认为只要把平板给孩子,就可以让孩子进入一个配合的状态。
可是正因为孩子很需要这样的刺激,孩子若拿到平板这类的东西只会一直关注那些闪动或转动的画面,孩子容易认为自己不需要跟别人互动,就可以轻松地寻求自己所需的感官刺激,这样将会更加影响孩子对外界互动的意愿。
另外,因为平板会带来比较强烈的声光刺激,孩子对于声光刺激的需求量可能会越来越高,因此可能会更难接受强度不足的感官刺激,容易对互动或学习感到没有兴趣,反而会一直寻求刺激量高的刺激,一直想要使用平板,若索讨不成就容易出现大哭大闹的情绪反应。
由于自闭症的特质本来就是社交障碍、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这类孩子对物的关注也多半大过于对人的关注,孩子使用3c产品便更容易造成互动退缩。另外也容易因为3c产品的刺激量太大而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我不太建议家长给自闭症孩子使用3c产品,因为多半都是弊大于利。
仔细观察浩浩的反应,我觉得家庭沟通的习惯可能也是让他变得退缩的另一大原因,因为家庭争吵容易会让孩子感到很焦虑,孩子便容易退缩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屏蔽外界信息的方式来让自己得到一种比较平静的状态。
我也深入地跟爸爸了解一下浩浩使用平板的状况,爸爸表示虽然眼睛都在看平板里的东西,但是用汤匙挖饭到嘴边就会自己张开嘴巴,跟他说坐好才能得到平板他就会赶快坐下,如果说赶快回家就可以使用平板,便会明显感觉到在这种时候他都能注意别人在说什么,可以配合指令,顶多只是眼睛不喜欢看别人而已,但那配合度比随便跑来跑去的状态好多了。
但在我看来,虽然浩浩在有平板的情况下,可以配合吃饭或坐好,但这就好像是一个强化物,拿着就开心,没拿到就哭闹,另外过程中并无主动与外界互动的表现,多半都是被动配合,而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平板上,这样的情况很难留意到他人的声音或动作,更难去留意到别人的情绪表情等变化,因此也很难透过模仿学习到新的技巧或说话内容。
我问起爸爸那他什么情况特别容易哭闹呢?爸爸说只要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会哭闹,像是不想要别人靠近、觉得别人要抢他的东西、不给他平板、想要什么东西却没有马上被满足,爸爸解释这主要都是因为浩浩个性比较急躁所致。
我试着跟爸爸厘清这些状况其实并非单纯急躁所致,更须留意的是孩子其实不知道该怎么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当自己的需求没有马上被满足或感觉自己喜欢的东西要被拿走了,便会因为不知如何是好而出现哭闹的情绪。
经过好一阵子的解说,爸爸才渐渐意识到孩子现在已经三岁半了,如果持续保持这种只能关注平板内容,虽然可以被动配合做一些事情,生活上好像也比较好照顾,但如果孩子始终会因为没办法跟别人表达需求的状态而闹情绪,那么孩子生活的独立性确实就很难有所提升了。
我看着爸爸的神情变得落寞了,什么话都没有说,这时妈妈喘了一口气,拍了拍爸爸的背,什么话也没有说。爸爸点了点头,开口便问起:“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我觉得家长有了这样的提问,便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只有当家长意识到问题所在,家长在生活当中也较能留意到自己的引导误区和孩子的特定表现,这么一来,后续的干预才较能落实到家庭之中,对孩子的帮助才会是最大的。
如果孩子遇到挫折或紧张时便会出现屏蔽外界信息或逃避他人接触的表现,建议可以从先去留意孩子的关注点和反应特性。
在整个测评过程中,我除了在看孩子的表现外,我也很认真地看着家长和孩子互动的细节。
我观察到妈妈会一直催促孩子的动作,急于想要教会孩子什么,而会出现拉扯孩子去做事情或指责孩子的急躁口气,孩子便会一直把手缩回,也会摀耳朵哭泣;而爸爸则会过度包容孩子,顺着孩子的喜好,孩子不喜欢就不用做,不想要就可以离开,虽然会出现比较好的配合度,不太会哭闹,但孩子在跟爸爸互动时对每件事情注意力都很短暂,或只是低头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初步推测着浩浩被人拉着做事情的经验不好,因此不喜欢别人的靠近和催促的声音,进而出现对别人靠近和声音便会出现躲避的反应,但这时若只是用物品满足孩子对物的关注,便容易让他更不喜欢跟人互动。
我看着浩浩一直把沙包塞进小夹缝的行为,我也拿起了一个沙包塞进了小夹缝。他没有看我,他只是感觉到我靠近,所以双脚踢呀踢的,然后赶紧把全部的沙包推到另一侧,不想要我靠近。
我便从柜子拿出更多的沙包,我也把沙包推到我的脚旁,他每塞一个他的沙包,我也塞一个我的沙包,我模仿着他一切的动作,包括发出的声音。当夹缝再也塞不下沙包的时候,他把我的沙包给扯下来,扔向一旁,我也做了一样的动作,并小声地旁白着“太多了,拿下来。”
浩浩愣了一下,看向地板上的沙包,便把拿下来的沙包丢向身旁的桶子,我也抓起地板的沙包丢向桶子,他又愣了一下。
他忽然很快地跑到我跟前抢了一个沙包,看了我一眼,随意且用力地便把沙包丢了出去,我也快速地抢了他一个沙包,看了他一眼,便大力地把沙包丢了出去。
我就这样一路模仿他的动作,他渐渐接受我靠他近一点了,我说话也慢慢便大声一点了,后来我们就这样坐在两旁开始玩丢沙包的游戏,虽然我俩声音都不多,但是的确一起玩着,互相影响着,也互相等待着。
爸爸看到这样的情况,走靠近我俩,忽然说道:“很少看他那么安静地跟别人一起玩游戏,却没有发脾气。”
测评结束后,我建议家长可以多跟随孩子的游戏方式,运用孩子喜欢玩的方式,这可以确保孩子对游戏保有兴趣,模仿孩子玩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注意到其他人的存在,过程中放下急着想要教孩子的心,先试着跟孩子玩起来,如此有助于让孩子意识到跟人一起玩很好玩,愿意对人多一点关注,也喜欢跟别人一起玩。
然而,孩子对无预警的触觉和声音则更容易感到焦虑不安,因此建议在接触孩子时,需要注意距离和音量,多一点预告,慢慢地靠近孩子,也慢慢地增加音量,这样渐进式的靠近可以让孩子感到较为安心。
我是阿特老师,
一位来自台湾的儿童职能治疗师,
在此跟您分享儿童康复新观点。
希望今天的故事,也能为读者的心中带来一些温暖和方向,并在未来里也能试着用更温柔和更善良的态度对待这些需要陪伴的小小心灵。
如果喜欢我写的文章,欢迎点个关注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