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方面,我有两大心头好。一个火锅,一个面皮。
火锅不消多说,火辣辣的红油和密密麻麻的辣椒,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关于面皮,了解的人很少,实际上这是我家乡城固的一大特色。清早起来,一碗面皮配一碗菜豆腐,吃饱了舒舒服服的去上班。
面皮的制作流程挺简单,生米机器打成浆,在铺了布的蒸笼上均匀浇一层(和摊煎饼一样),封上蒸笼等米浆凝固成片后从布上揭下来完整的一张切成条,装碗入料,拌匀后即可入口。
流程简单不代表工艺简单,一碗面皮的最佳境界是“面皮爽滑劲道薄厚适中,调味酸辣适度汁水充裕”。
是不是看到“适中”“适度”这种词就好像看到了高中化学觉得简直坑,实际上这个度确实不好把控。
好吃的面皮异曲同工,不好吃的理由各不相同。面皮太厚,一口咬下去吃到了没裹着汁水的白面,差评;面皮劲道不够,不能呲溜一吸一根到嘴里中途断掉,差评;辣椒不香,吃起来不回味差评;大料水没熬好有怪味差评......
这里说到了大料水,这是街上卖的面皮和自家做的面皮味道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所谓大料水,是由八角,大香,炒果等十多类大料入水,大锅内熬制入味而成。
不同店家使用大料材料不同,大料水的味道也不同,辅助常见调味品辣椒油,醋,蒜等,一碗面皮调味即成。
自家做面皮,因为大料水熬制时间久备料麻烦,通常只用调味品,因此可以说大料水决定了一碗面皮的味道如何。
我喜欢吃面皮,除了可以放假回家连续吃几十天,还曾萌发过去好吃的面皮店打工偷配方的念头,被父上无情镇压。因为面皮好吃,但并不好做。
街上的面皮店通常五点就要起床准备材料:打米浆,蒸好一笼笼面皮。早起不是最痛苦的,夏天蒸笼的热气蒸腾在厨房才是让人崩溃的地方。
而且必须在温度没有降下来的时候将面皮从布上揭下,否则就会黏在布上影响品相。你想想那接近100°的高温每天都要用手直接接触是什么感觉。
消了做面皮的心,我又想把它推广到全国各地。目前比较有名的是杜家凉皮,全国连锁。
杜家凉皮是从西安走出来的,虽然和城固面皮味道相似,但因为连锁统一配方,并没有现熬料水吃起来香,而且只有凉皮。
插入解释一下凉皮和面皮的区别。
一般说到面皮就指刚出笼的热面皮,需要切成3厘米左右的宽条以防黏在一起,凉皮指放冷以后切成一指宽。连锁店因为量大,一般只能做凉皮。
目前在北京我只找到了一家比较正宗的热面皮店,打着汉中(城固县属于汉中市)面皮的招牌但不是汉中人开的。
这个心愿比较难,但愿有一天能实现。
说回面皮。
对面皮的迷恋,大概是离家读书的时候发觉的。
吃着食堂的面食,难以下咽只喝汤的时候就无比怀念;早上没有习惯性的面皮只能吃煎饼嚼的费劲的时候就无比怀念。
如果说有时候会十分想家,那有三分就是在想这一碗面皮,是习惯。
有时候想一想,除了亲人,可能也就是这些小物品小吃食牵绊着一个人吧。在遥远的地方,一份可以挂念的执着,才让生活,多了些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