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简史》 -医学生初论

文/安然

中医古来为人们所传诵,它的神奇和妙用,让我们趋之若鹜!很有幸,我也能参与其中,去参悟这个有趣的世界。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近日来为研习各大中国传统经典之著!美其名曰“闭关”,许久不见,十分想念大家了。我在此途中,颇有深悟,愿与诸享此刻吾等心情。恰逢雨后天晴,微风和畅,略有感而发,悉吐血自荐!


关于中医,你们可能大都觉得这很神奇,然而,在此我想你是该好好学习一下中国历史了,怎么说呢?中医需要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的支持,就像经济基础会决定上层建筑一样重要!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也许大家都普遍认同的国粹是京剧,其实不然!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且博大精深的并非是京剧,而是中医!中医才是中华文化真正的愧宝!身为中国人,就得以弘扬杏林之学,发展杏林之医。汝愿为其奋斗终生!需以传统文化为精髓为之中医铺下基石。


当我从中医起入门的一本书名叫《思考中医》中得知,中医是以巫术起家,历尽千辛万苦、直至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华文化才得以彰显。医术也得以发展。那个时候(佛学)是外来的东西。中医还没有完成非常完善的系统。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且《周易》是医、易书类连帝王都十分珍重的东西、比如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和大量书籍、然而却完整的保留了医、巫、卜书之类。因为封建皇帝的九五至尊都得遵循天理循环,受上天所指派。


前汉,治国思想就是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于是《皇帝内经》开始有了滋生的土壤,君王统一了思想自然就会有了空前的发展,而《内经》的思想才得以贯彻,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国的第一部独立的医学有了自己的纲领。


后汉终于有了大兴实践的舞台,医术经扁鹊、张仲景之后便是神乎其绝。望闻问切成为师承医学的一大亮点。但那时都是跟师学艺,口耳相传,乃至流传至今。


唐开元盛世书籍的普及,使得医学、易医、佛医更加鼎盛。


宋朝,道家风气正盛,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人思想都不是统一的,前朝皇帝喜欢“佛”,推翻前朝皇帝唐的喜欢“道”、似乎不能理解,各有所爱嘛。这样才能使得中医更加的文明昌盛繁荣。甚至连唐还设有如“卫生局”一样的地方,医学体系才真正得以完善。


想必大家都对金元四大家并不陌生吧!时局混乱,战火不断,也就形成了各家学派之说,议论纷纷。更是让中医越发体现它的魅力所在了!


到了一个中医最大程度发展的阶段,便是明朝,明朝在儒释道三家逐渐融合的过程中,使得中医有了更广阔的前景,尤其是对前人知识的总结和概论,使医学空前强盛,但相对于明朝的保守和独裁专制的打压,使医学没有什么创新、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清兵入关,皇帝喜好与中华民族相融合,于是有了《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十分重视天下士子之分,这也就是清朝名医辈出的关键所在!


话说民间一切孔、反封建文化使医学、术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内忧外患……外有西方文化西医的冲击,更使得中医文化岌岌可危,天灾之下横行无既、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可喜的是中国并没有倒下,新中国成立后,大兴普通话、白话文,这就有了书籍作为传播的保证,让更多人接触到中华经典。


改革开放,邓爷爷带领我们走向世界前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已然成为这个地球的共同语言,中西结合已是大势所趋。


有人说中医没落了,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总是看中医摇摇欲坠,实则不然;中医可谓是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医揉杂了各学派的知识,西医的介入只会让中医更加的生机蛊然。必然又是一个发展的春天。


西方的医学仅仅是西方科技之下所产生的产物,怎能与源远流长的中医相提并论呢?可以说中医是一门哲学、一门文化,而中医是不可能如若与西医相结合,那岂非不是舍本求末吗?


发扬传统,开创医学,正是我们现代人为之孜孜不倦的精神纽带!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让中医在世界彰显魅力,大放光彩。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是中医界的一名新人。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等感激涕零。意图振兴中医,发扬国粹。


                                          2017.12.01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