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9:20,好不容易把小宝哄睡着,小学四年级的大儿子还趴在昏黄的台灯前赶作业。他前天生了病,落了一天的作业没能完成,所以昨天晚上要补两天的量,很是辛苦。
我的上眼皮已经开始和下眼皮打架,感觉只要头挨到枕头就能立刻陷入黑甜的梦乡。勉力支撑着和他交代了一句,“作业写到10点就睡吧,没有写完的就不要写了,明天再补也行”,然后我就去睡觉了。
半夜12:30,小宝哇哇大哭,我十分艰难的起床去给他冲牛奶喝。没想到小宝的哭声把大儿子也给招来了,他嬉皮笑脸的窜上我们的床,十分精神的想和小宝玩。我很生气,到现在还不睡,明天怎么起床!赶走没商量!
今天早上6:50,我去喊大儿子起床。他抬起头来,带着哭音说,“妈妈,我没有睡好,起不来。”如果放在以前,这种情况我会很心疼地告诉他,“妈妈帮你请假,你再睡一会。”可是现在,我虽然心疼却坚持告诉他:“你应该起床了。晚睡是你自己的选择,上学是你自己的责任。妈妈不逼你起床,但如果你选择了不起床,后果自己承担,你要自己和老师请假,我不会帮你打电话。”
大儿子不死心,躺在床上哭着喊妈妈,锲而不舍地喊了半个小时。我听着他变音的哭调,有些不忍心,但也明白,我只有坚持一条路,如果同意没睡好就不上学,那么以后每天早上起床都会变成老大难!父母所有的心疼,都会变成长大后社会的鞭打!
作为妈妈,我只能做好妈妈应该做的事情,在生活上帮助,在思想上引导,在精神上支持和体贴,但我不能帮他做决定,也不能帮他承担责任。温和而坚定,安其位素其行,才是我应该做的。
50分钟以后,大儿子终于收拾好,出门上学去了。我本以为中午回来会看到一张生气的脸,没想到他非常轻松愉悦的回来了,还和我说:“要是早知道你会坚持拒绝,早上就不耽误那么长时间了!”
家庭教育,爱和规则一个都不能少!
山东临沂的刘纪彩老师,今天给我们讲了最近发生在她孩子的学校里的两件事。
一个高二的孩子,家庭特别优越,在学校经常请假出去请客吃饭,打架斗殴。这个周五下午又想请假出去,家长没有给老师打电话请假,老师就拒绝了孩子,结果他不堪忍受拒绝,从二楼一跃而下。虽无生命危险,肢体受伤却在所难免。
还有一个高二的孩子,经常被同学暴打欺凌。一个周六上午在学校上课期间,竟然被这群熊孩子从5楼推下来,生命戛然而止。
暴力的孩子,大多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忽视,没有受到足够的爱,而任性的孩子正好相反,他们被溺爱长大,却没有树立起足够的规则意识。究其根源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就要在原件上去找错误。
孩子并不是长大了就会自然懂事,引导很重要,越晚懂事孩子吃的亏,遭的罪会越大。美国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三岁的孩子能明白承诺和合作的意义,已经能发展出合作精神,也就是说三岁的孩子已经不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可以开始教导规则意识。
如何树立家庭规则呢?
首先明确一点,就是越小调教越好。孩子小的时候气力小,反抗意识也薄弱,家长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很轻松。比如说如果孩子以哭闹为手段,想要玩具,这个玩具就一定不能给买。
其次,不能回应孩子哭闹撒泼打滚的行为,不能向孩子妥协或者做交换。每一次回应,每一次妥协,都会为日后规则的执行增大难度。
再次,不要急于解决问题,不要和孩子现在的情绪较劲,这些都会让你失去平静。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先平静自己的情绪,再去缓解孩子的情绪。
最后,提前给孩子设定好目标和期望,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可以期待,而什么事完全没有指望。孩子心中有谱,就不会乱弹琴了!
比如说,带孩子去超市,去之前就要和孩子约定好:“今天只能买一个玩具哦。”
再比如说,如果要去外出去餐厅吃饭,就要在出门前告诉他:“我们是去吃饭,不是去玩,所以你不能乱跑,不能大声说话,这样会影响其他人,因为他们和你一样也是来吃饭的,不希望被打扰哦。”
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规则意识,身教大于言传,如果家长的行为和教给孩子的规则相悖,就会造成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混乱,不利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