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与商:
1. 背景:子贡向孔子请教,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这两位同门,谁更贤能?
2. 孔子的评价:
* “师也过”:子张(颛孙师)才高志广,性格可能偏激进取,做事有时容易做过头(过)。
* “商也不及”:子夏(卜商)性格严谨、笃实谨慎,做事有时会显得不够或稍有欠缺(不及)。
3. 子贡的疑问:子贡接着问:“那么是子张(师)比子夏(商)更好一些吗?”(“愈”指更好、更强)。子贡可能认为“过”比“不及”强一些。
4. 孔子的核心观点(“过犹不及”):孔子断然否定了子贡的看法,指出:“过分和不足一样不好”(过犹不及)。
这个故事的意义
1. 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这是“中庸之道”最直白、最著名的阐述之一。“中庸”并非指平庸或折衷,而是追求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境界。无论是过度(“过”)还是不足(“不及”),都偏离了“中”,所以都不是最好的状态。做事要讲分寸、度。
2. 展示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孔子非常了解弟子的性格特点(子张的激进、子夏的保守),这是他对弟子的客观评价,也是他因材施教的基础。他曾针对他们的特点提出过不同的建议(如“闻斯行诸”的故事)。
3. 揭示了全面看问题的方法:不要简单地认为一端必然优于另一端。在追求目标时,需要避免偏激或保守的两个极端,寻求最合理、最可行的平衡点。
4. 成语“过犹不及”的出处:这个故事产生了“过犹不及”这个成语,至今仍广泛使用,告诫人们做事要把握分寸,超过限度和达不到标准同样不可取。
关于子张和子夏本人的补充
* 子张(颛孙师):以“弘毅”著称(志向宏大、性格刚毅),重品德修养,讲究外在的威仪容止,思想可能偏激进一些。在孔门后学中发展出“子张之儒”学派。
* 子夏(卜商):以“文学”(精通古代文献典章)见长,性格严谨,注重细节和现实。强调“学以致用”,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观点,对后世影响巨大。对儒家经典的传承贡献卓著(相传曾传授《春秋》《诗》等)。后世儒家有“子夏之儒”流派。
总结:
“师,子张。商,子夏”的故事,核心是孔子通过评价弟子子张(做事容易过头)和子夏(做事容易欠缺),阐述了他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过犹不及”(过分和不足同样不好)。这则短短对话深刻揭示了对“度”的把握、反对极端的重要性,是中国“中庸”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成为流传千古的智慧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