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我与作家扶小风是初中同学,那时候交流并不多,只知道他的字写的特别好,听同学说,他晚上为了练字,好像有一次意外,笔戳到了眼睛。他那时候,就是一个文字爱好者,喜欢看书,喜欢写日记。后来,我初三就离开了老家的学校到了西安,那以后只有过年和暑假同学聚会,才有机会见面聊聊生活。再后来是到了大三的暑假,我去青岛玩的时候,他尽地主之谊,带我去了金沙滩,去了海洋博物馆,拍了一些照片,这一晃都快20年,岁月催人老,但是那一颗少年的心,似乎在我们身上依然铿锵有力地跳动。一直关注他徒步母亲河的动态,期待今天晚上他给我们带来的专场分享会:当我徒步母亲河的时候,这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朝圣之旅。
《今晚,让灵魂邂逅吧》
——王五月
人们常说:归来仍是少年
我更想说:出发的人才是
有一位青年,我们相识于少年
如今再见,我们都已步入中年
这次相遇是因为他一个人史诗般的出发
这次相遇是因为我们同样在捍卫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属于每一个努力活着的人
这种精神只要还有人苦苦坚守
我们就会确认我们还是少年
如果有一个人想要用脚丈量抵达母亲河的源头
如果有一个人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准备2年多的时间
如果有一个人一上路就徒步行走了300多天
如果有一个人独自行走在一个个叫不上名字的村庄
如果有一个人穿越无人的峡谷和森林
如果有一个一直走在那条道路崎岖的朝圣之路
他说:一草一木一村一镇都是苍生
一个人徒步母亲河5000多公里
一个人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他决心启程
在他启程之后,一个人到底又经历了什么
我想不一样的2020会因为这一青年的史诗更不一样
我想今天的精神盛宴因为有你我的参与更会意义非凡
期待一颗有趣的灵魂在今晚激荡出不一样的涟漪
以下文章转自:西安晚报
陕西“80后”作家扶小风——为梦想 徒步走黄河
在虚构文学成风的当下,陕西“80后”作家扶小风一直坚持非虚构写作。为写出一部致敬母亲河的作品,他今夏辞掉外企工作,开始徒步考察黄河。
昨日,记者连线了刚刚抵达包头的扶小风。从6月28日开始,他已徒步3000多公里,走过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五省(自治区)22个地市的60个县区(旗),见证了黄河的雄壮神奇,收获了对母亲河的别样感动。
本报曾为他散文集举办研讨会。
扶小风,本名李宇飞,宝鸡扶风人。虽是一家外企的工程师,但业余热爱写作,在《湖南文学》《延河》《青海湖》等文学期刊发表大量作品,是陕西“80后”实力派作家代表。
2014年12月,他出版了第一部书《湋川笔记》。这是一部展现湋河流域扶风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化散文集。在书中,扶小风穿越周风秦韵的雾岚,回望、凝眸湋峰塔、法门寺、青龙庙、班固墓、贤山寺、姜嫄祠、隋文帝陵等家乡名胜,在历史交叠与文化沉浮中回望故土,将乡愁融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对文化旧迹的巡礼和对岁月的感叹中。
2016年8月6日,《西安晚报》在宝鸡举办“乡愁散文与西凤文化”主题散文论坛,邀请专家对《湋川笔记》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该书是“扶风历史文化地理集大成者”。此后,《湋川笔记》接连斩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柳青文学奖。
徒步黄河是最虔诚的朝圣之路
在很多地方的文献中,扶小风发现:黄河是贯穿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高频词。为此,他开始心怀敬畏地搜集关于母亲河的文史资料,对厚重古老、磅礴大气的黄河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这时,一个发现令他很恼火:中国人写的关于黄河的文史资料普遍比较久远;近代很多知名的关于黄河的史料是外国人写的,比如英国人艾略斯的《1868年赴黄河新道旅行笔记》、德国人台飞写了《西藏行记》、美国人比尔·波特写的《黄河之旅》等。
这一尴尬的发现,激发了他的创作雄心:为什么不能走一次黄河,寻找哪些快被湮没的历史遗迹,全面记录和平年代的黄河呢?这念头像种子一样,在他的心田生根发芽。
从2017年起,他开始行动了。不仅绘就了40多页的《沿黄河行走路线图》,还将沿途要走访的遗址、景区、古迹、村庄名称、住宿地点等一一标注。在征得妻子同意后,他还有计划地参加体能锻炼,有意识地学习户外生存技能。
今年6月,他辞去外企工作后,写下这么一句话:“每个人朝圣的方式有很多种,我坚定地认为,沿黄河徒步而行,这是彻底洗涤我浮躁内心的一次旅程,也是我人生中一次最虔诚匍匐大地的朝圣之路。”
已完成对黄河中下游河道的考察
6月28日,扶小风背着一个偌大的登山包,拿着两根登山杖和一台相机,从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出发,沿黄河河道逆流而上,开始了对母亲河的朝圣。
昨日上午,刚刚抵达包头的扶小风在电话里说:经过147天的漫漫征程,已徒步完成整个黄河中下游河道的考察。一路上,走过了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5省(自治区)22个地市60个县区(旗),搜集到许多关于黄河两岸城镇村庄的地理、民俗、人文、历史、生态等资料。“走了这五个月,收获蛮大的,拜访了很多沿途村庄的百姓,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录音资料。当看到南水北调的东线和西线工程的差异后,我就暗自感叹国家现在真的非常强盛了。”
在山西中条山,扶小风特意去了王峙沟、西郑村、坑底村,拜谒了三处陕西抗日烈士的陵墓,然后去沟南村和码头崖拜谒了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将士跳黄河的地方,采访了知情的几位老人,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进入陕北后,他对黄河岸边陕北独特的文化,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一路走来,他感觉收获更多的还是内心的感受,“可能这就是徒步的魅力,只有慢下来,才能找到想要的东西,才能发现那些平凡却又伟大的东西。”
在扶小风这听似轻松话语的背后,掩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意外:因为背负比较重,加之不断地翻山越岭,他头一个月就磨坏了两双登山鞋;进入菏泽境内后,他的一只脚血泡感染化脓,不得不进行引流手术;中条山从解峪乡到祁家河乡近70公里的山路,他冒着大雨两天翻了过去,晚上九点多才找到一户山里人家投宿……
一草一木一村一镇都是苍生
在出发之前,扶小风就想从黄河口走到黄河源头,完成一本真实反映黄河两岸历史变迁的人文地理著作,即他自称的“徒步黄河,发现隐秘的中国”。
走了近5个月后,扶小风的想法改变了。他未来可能会写三本关于黄河的书:第一本记录走黄河的真实经历,看到的、遇到的、发生的,让读者跟着文字,读他走黄河的整个过程,感受母亲河的厚重与新中国70年来黄河两岸的沧桑巨变;第二本想写一部文学性强一些的长篇散文;第三本想与出版社和画师合作,给孩子做一套关于黄河文化的绘本。
虽然文学写作风格多样化,写作方式也五花八门。但扶小风认为,偏向于地理文化散文以及游记作品,实际考察是十分必要的:像田曙岚《海南岛旅行记》,就是作者骑自行车完成的;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是他孤身一人深入西北考察,完成了这部影响力非常大的作品。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都需要秉持执着的追求精神,以及为梦想所努力的精神。
“为了梦想,我没有退路了!”他说,在身体不出意外的状况下,预计明年六七月间能抵达美丽的黄河源头,完成徒步走黄河的计划。
临结束时,扶小风不由感慨:“走黄河,在路上,一草一木,一村一镇,都是我的苍生。”
文/记者章学锋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