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看《人民日报》就是看看新闻,对于副刊的散文小说之类的几乎没注意过,昨天偶然看了一篇,然后,毫无意外,又被折服了。
刊登于昨天(2021.11.20)《人民日报》第七版副刊的最后一篇文章是《荷乡烟火》,作者沈琪彪,可惜没找到这位老师的确切资料,但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
开篇如下:
天气晴朗。
风虽然不大,却能看见它行走的方向。从北边狮子岩过来,从南面砚峰山过来,从村边清泉洞过来,从村子弄堂巷子里出来,沿着大路小路,走进荷塘深处。池塘塍埂曲折连绵,围出密密匝匝大小不均的网眼。
风聚在一起,挽着一起发力,荷叶,便呼啦啦地摇摆。正隐在池塘荷叶间啄食小鱼小虾的一群白鹭,奋力扇动翅膀,呱呱呱惊叫着飞起。
这是什么神仙文字呀,精炼平白,质朴清透,虽是平常景物却美的如诗如画,非深厚笔力所不能及。
简洁的力量在这里完美的展现了出来,纵观全文,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首句“天气晴朗”,而不是“今天天气晴朗”或者“天气非常晴朗”之类,这种表述方式十分值得我等小萌新学习。
除此之外,整篇文章可圈可点处很多,例如第二段中排比句的运用,长短句的间错造就的韵律美,以及对字词的锤炼。
“风聚在一起,挽着一起发力”中的“聚”与“挽”就十分精炼,即生动又富有力量感。
最值得一提的是散文可以像诗一样营造意境,例如:
几个孩子跟着母亲,一粒一粒敲莲子,几小时后,孩子们眯着眼先睡去了,将歉意送给孤灯下的母亲。
水塘刚刚插下的荷苗漂浮在水面,晨雾散去,蛙鸣如潮。蜷缩在水面的叶片,抖了抖晨露,身体舒展着醒来。
语言的优美,意境的幽远,称其为无韵的诗也不为过了。
这样的文章读一遍是美的享受,反复读两三遍就像饮了壶好茶,余味无穷,满口生香。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创作语境下,中国文坛表现最突出的文体大约就是散文了,鲁迅先生曾说:“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
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都值得我们追寻和仰望。
正如我之前写的“看别人的文章都是一座座高峰”,只《人民日报》末尾一篇不起眼的散文,就能让我折服到泥土中去,要学习的还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