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维创作法

所谓的换位思维,即将自己摆放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用对方的视角看待世界,这是一种十分有益且实用的思维方法。它在文学创作中大有用武之地。

其一,作者在思念亲友的时候,作换位思维,就会感到亲友也在怀念自己。

这种构思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种方式是,既写“我思人”,又写“人思我”。

韩愈《与孟东野书》:“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于吾也。”刘得仁《月夜寄同志》:“支颐不语相思坐,料得君心似我心。”王建《行见月》:“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白居易《望驿台》:“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以上数例中,既写了己思人,又写了人思己,二者得兼。这样,就把单向的思念变成了双向的相互思念,从而使双方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浓烈。

另一种方式是:只写“人思我”,不写“我思人”。

高适《除夕》:“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只写家人思念在千里之外的自己;而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则隐寓在其中了。白居易《至夜思亲》:“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又《客上守岁在柳家庄》:“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都是说家人在如何思念自己。

总之,无论是“居人思客客思家人”,还是“亲思家人家思亲”,都是作者作换位思维,对对方思想与情感的揣摩,比单纯表达自己思念别人的情感,更多了一分曲折与精彩。

其二,作者在观察别人时,作换位思考,就会感到别人也在观察自己。

这种构思,有几种表达方式。

一种是,既写“己视人”,又写“人视已”。

杨万里《登多稼亭》:“偶见行人回首却,亦看老子立亭间”。老子看行人,行人回首望老子。范成大《望海亭》:“想见蓬莱西望眼,也应知我立长风”。我望蓬莱,蓬莱也见我。

换位思考,使作者不仅考虑到自己,而且还顾及别人,因而才产生了如此美妙精湛的诗句。

另一种表达方式是“自视自”。

这是一种特殊的换位思维方法。作者采取分身法,从自身本体分离出另一个自我,让另一个自我来观察自己,从而造成另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端”。诗人设想,如果自己站在远处树林边上,就看不见小台的屋檐。钱钟书先生说他是“自望而不自见”。

此外,换位思维还可施之于空间,或施之于时间。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这种构思方式的典范。“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前两句是写今日羁旅的愁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对未来的期许。到那时,两人相会,却会谈会谈到今夜分离的孤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