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质,安徽寿县人,三国时曹魏官员,官至荆州刺史,“以忠清著称”,以清廉驰名,可谓世之清官、国之良臣。
坦白说,胡质之所以能成为曹操手下的一位官员,起初并不是靠自己的才干,而是靠他父亲的声望,以及好友的全力推荐。但是,胡质致仕后,一不阿谀奉承,二不行贿受贿,而是凭借着清正廉洁的官声,以及勤勉爱民的政绩,从小小的县令,先调为东莞太守,在郡九年,吏民皆安,后升为荆州太守,广农积谷,储备粮草,保证荆州军民的钱粮供应。
由于胡质政绩斐然,朝廷经常赏赐一些财物给他。对此,他却从不独占,而是将其转赐给更需要这些物资的贫民难民,自己则以粗布麻衣度日,靠稀粥淡饭过活。
对胡质这种节俭度日的“清官”,或许有人还会心存疑虑,认为他只是做做表面工作,暗地里却搜刮民脂民膏。没错,古代确实有一些贪官污吏,表面节衣缩食,实则脑满肠肥。但是,胡质却绝非这种“表面清官”,因为他不仅非常节俭,而且从不以权谋私、以权谋利,甚至对自己的儿子,他的要求都非常严苛,时常教育他要清廉勤俭、克己奉公。
据《晋书》所载,胡质常年在外任职,甚少回家,其子胡威担心他年老在外无人照顾,遂长途跋涉前去看望。只是,胡质从未以权谋利,俸禄又时常救济灾民,以至于堂堂的太守之家竟贫如百姓,莫说家仆书童,便是出行的车马轿辇都没有。
无奈之下,胡威只能骑着一头小毛驴上路,一路风尘仆仆,好不容易来到父亲的辖区。见儿子远来看望,胡质起初当然非常开心。但是,十几日后,胡质见儿子并无去意,竟拿出一匹绢布交给儿子,说道:“往来路遥,小儿持此绢,以当路粮。”言外之意,竟是逐儿子回家。
第一眼看到绢布,其子胡威下意识地反应,不是惊讶于父亲的驱逐,而是惊讶于绢布的由来。
胡威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跪地惊呼,问道:“父亲为官清廉,从不收受贿赂,怎么竟有此物,不知从何而来?”胡威的话,竟有几分质问父亲的意思,这不是因为他不懂尊敬父辈,而是因为父亲从小教他要清廉奉公。若父亲为了贴补家用,竟收受贿赂。那么,他不仅不会接受这匹绢布,而且还会恳求父亲弥补过失,以免晚节不保。
胡质见儿子如此反应,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是老怀欣慰,解释道:“小儿莫要多想,这是我从俸禄里省出来的,你拿去吧,就当回去的路粮。”
作为堂堂的地方太守,胡质竟要省吃俭用才能凑出一匹绢布,其为官之清廉,为人之节俭,可见一斑。更难得的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其子胡威面对一匹似乎无关痛痒的绢布,竟会诧异其来源,其家教之严,更是难能可贵。
从小接受这种清廉勤俭、克己奉公的教育,难怪胡威后来能成为与乃父同名的清官典范。
后来,胡威入朝任尚书,有一次魏武帝称赞他父亲,说他廉洁奉公,乃世之清官,并将他与乃父对比,问道:“你和你父亲谁更廉洁?”
胡威自愧不如,答道:“臣不如父。”
魏武帝好奇地问:“为什么你觉得自己不如乃父呢?”
胡威略有羞涩,说:“臣父的廉洁,就怕别人知道。但臣的廉洁,却唯恐人们不知道。两相比较,臣差得很远。”
胡威这个坦率而又委婉,谦虚而又属实的回答,恰恰是最能概括胡质父子清官本色的话。若当世官员,人人皆可像他们父子俩的话,民族复兴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