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公众号 摇落拾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这位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的西汉名将,一生征战七十余次,却始终未能封侯,最终含恨自刎。
01、天生将才,却生不逢时
李广,今甘肃秦安北人,出身将门,祖上李信是秦朝名将,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
李广自幼善骑射,汉文帝曾感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然而,文帝的这句叹息,似乎成了李广一生的谶语。
他勇猛过人,曾单骑追击匈奴射雕手,面对数千敌军临危不惧,以“下马解鞍”之计吓退敌军。
他的箭术更是出神入化,曾误将石头当猛虎,一箭射入石中,留下“射石饮羽”的传奇。
然而,尽管战功累累,李广却始终未能封侯。
他的堂弟李蔡才能平庸,却官至丞相、封侯。
李广只能感叹:“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02、战功赫赫,却屡遭打压
李广的悲剧,部分源于他的性格和行事风格。
个人主义,缺大局观
李广与匈奴人交战,拼了命去打,勇猛有余,大局战略观不足。
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与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有才气,但锋芒太过,过刚易折。
治军简易,不拘小节
他为人率性的军队纪律松散,士兵自由散漫,虽能得军心,但也导致战斗力不稳定。
相比之下,同时期的程不识治军严整,虽士兵苦之,却从未遭遇大败。
自负其能,不善逢迎
李广性格刚直,不屑于讨好权贵。
他曾因霸陵尉的一句嘲讽,在复职后将其斩杀,显示了他的睚眦必报。
杀降之祸,因果报应?
他曾诱降八百羌人,并全部杀害。
星象家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03、迷途自刎,悲英雄落幕
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广随卫青出征匈奴。
卫青因汉武帝暗示“李广老,数奇(命运不好)”,调他走迂回路线,导致迷路误期。
面对军法问责,李广不愿受辱,慨叹: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余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六十多岁了,终究不能够再受到那些刀笔吏的侮辱。
说完就拔刀自刎。
他的死震动三军,“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最后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这句感叹,道尽了怀才不遇者的共鸣。
太史公司马迁评价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虽不善言辞,却以行动赢得士兵的爱戴和百姓的敬仰。
他的悲剧,既是个人性格使然,也是汉朝军功制度的残酷体现。
怎么评价命运与公平呢?
千百年后,我们仍记得这位“飞将军”,而许多封侯拜相者,早已湮没在尘埃中。
这是否也算是一种历史与时间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