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家长朋友都在咨询该如何引导孩子更好的去进行阅读,因为他们发现孩子自己阅读时多有弊病,收效甚微。
那么除了旁边陪着,精神支持,家长可以做点什么去引导孩子有效阅读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通过提问来引导孩子主动思考阅读。
具体展开讨论之前,先看看几个时下的阅读怪现状吧。这些都是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中频频遭遇的问题,看看你家孩子有没中招。
1. 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读书并非必须慢,但读得很快很草就不可取。而我接触到学生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读得快却草。尤其是读英文原版时,要么懂词不懂义,要么懂文不懂词。或者单词认识但文中意思抓不准,或者书中故事说得还蛮像回事,但具体词句却不清不楚。最基本的文本理解都做不到,更别提什么高深的阅读感悟了。
2. 读书万卷,一下不了笔,二开不了口
经常有家长困惑,我家孩子读了很多英文书啦,口语和写作怎么还是不行?可能有专家会说,阅读和口语写作没有必然联系,前者未必帮到后者。但我的回答是,阅读可以有效帮到口语写作,阅读也理应帮到口语写作,如果没有,只能说明阅读方式不对。阅读是种输入,口语写作为输出,输入输出必须互相作用。
3. 读一遍就完了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但很少有孩子愿意一本书读第二遍,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书。会读书的人应该都会同意:一本好书必须读至少三遍,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不愿意读二遍侧面表明他还没有读出这本书的好,为什么呢?因为读书对他来说就是看故事,一遍完啦,故事大概知道了,当然就没有兴趣再看第二第三遍了。他看不到一本好书精妙的语言,也看不到它的言外之意和题外深意,所以,他不愿意再看。如果他第一遍瞥到一点这些宝贝的话,他一定会马上立刻再来一遍。
不愿意读第二遍也说明了孩子的阅读态度有点问题,因为我的经历告诉我,第一遍真的什么也读不到,往往是读完了也丢完了,如果孩子这样就把这本书丢一边了,也是一种不严谨和不负责的表现。做任何事难道不都应该认真严谨么?
4. 忘我阅读,雁过无痕
这个问题最为严重。忘我阅读有时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在我看来,阅读最忌讳忘我,阅读中必须时刻有我,有我的思考,有我和作者的互动对话,有我对文本的同感或质疑,有我对文本内容和现实的联结。如果忘我阅读,那读完了,还留给我什么呀?我读这本书和没读这本书,有什么差别?除了那几个小时过程中的享受抑或折磨。
上面的种种现象,核心问题是我们孩子只是草读,没有主动地,思考着阅读。
读书必须细嚼慢咽,好比吃饭,要嚼得烂才好消化,才对人体有益。
朱熹就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孔圣也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书本意义进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甚至会陷入迷茫。
法国作家伏尔泰也指出:“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思考对于阅读至关重要。
阅读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读不思不行,只思不读也不行。而阅读本身往往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目的。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
上面既讲了现实问题,又讲了思考对于阅读的必要性。那下面我们就详细聊聊家长如何引导孩子主动思考阅读。
我的答案:提问。再具体点,提“好”问题,提“对”问题
古往今来,有大智慧的老师都是有自知之明的老师,所以他们提问而非回答。苏格拉底就曾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所以,苏式教学法就是提问。
苏格拉底在教育中,主张诘问,侧重对话,和学生共同进行哲学思考。他的教育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教学。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取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就是这种“助产术”式的引导,帮助学生得以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知识。这和咱们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可谓异曲同工。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个“懒”老师。因为孩子提问题后,我极少直接告知答案,而是不停地追问反问。我太喜欢提问了,平时教学中都是不停的:“你觉得呢?”“真的吗”“你怎么看?”“再想想”……等等。
因为没有比提问更能迫使人思考的了。而且铁的事实是:我告诉孩子们的答案,他们从来都记不住;而孩子探索出的结论,他们才记得长久,而且过程越辛苦,掌握越牢固。
那么,聪明的家长也可以像我一样效仿大师,学习提问
现在我们就具体聊聊在阅读各个环节可以提什么好问题来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读深读精一本书。好用吧,以后大家只需要问就可以了,不用回答孩子的刁钻问题,把球踢回给孩子,哈哈。
问题1:(最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
在这个大家都鼓吹阅读是金,遍地阅读方法的时代,我却一直纠结于“我们到底为什么要阅读”。大家好像都认同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你觉得阅读好?你希望它带给你什么?”
我们这么重视阅读,孩子花这么大时间心力去读书,难道不应该先弄清楚WHY(为什么需要阅读?)以及WHAT(想通过阅读得到什么?)?而它的答案也将直接决定“该如何阅读”。
最主要的是,因为没能深刻意识到阅读的好处,所以好多孩子还没有被洗脑成功开始阅读,呵呵;而也因为不清楚阅读到底应该是为了什么,所以孩子们读书的方法也亟待改善。
提问孩子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吧。问问孩子哦,你可能会有意外发现,或者意外惊喜哦。
OK,开始阅读啦。
每每拿到一本书,孩子多数是迫不及待匆忙开始“第一章”,然后就沉浸故事中,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着,美其名曰“忘我”阅读。读的过程,心潮澎湃,但是读完之后,啥也不留。相比较“忘我”阅读,CC更推崇“互动”阅读。我希望孩子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是“有我”的,始终是思考着的,始终是和作者和自己对话的。也就是主动思考着阅读。
而主动和思考在开读一本书之前就应该开始。开读之前,爸爸妈妈们可以提醒孩子暂停下,然后提出下面两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主动和思考。
问题2:这本书作者是谁?Ta为什么写这本书?
开卷之前,家长都可以问问孩子上面问题,提醒他们搜索相关信息去辅助理解书本。搜搜这本书的前生今世,它的起源经历,尽可能了解书本相关信息。
问题3:猜猜这本书会讲什么呀?
让孩子先预测下故事。看看封面,背面,前言,序,和目录等。结合图画和文字去预测故事。
猜可以为主动阅读做好铺垫,阅读的过程就是不停验证的过程,“我猜的对吗?”。而猜的过程本身也是乐趣,是一种能力培养。
然后我们要开卷啦。可以给孩子提什么问题呢?
问题4:读这本书你希望得到什么?
明确目标才可能达成目标。最忌讳就是漫无目的,乱读一通。如果孩子读一本书就是抱着娱乐休闲的目的,那读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认为读一本书孩子至少需要:
第一,读懂这本书。第二,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生活会有点启发。
就是要做到理解和联结:首先读透文本,然后联结,从作者的书到读者的我以及从虚拟故事到现实生活。读这本书时孩子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从作者到读者。读完这本书对孩子的生活也有影响。从故事到现实。如果读了一本书,孩子没有任何的变化(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那就很难说读这本书还有什么意义了。
本着这两个宗旨,家长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下面三个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问题5:What?
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以及为什么?
主要根据故事情节提些基于事实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得5W1H,或者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背景。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梳理故事脉络,初步了解故事梗概。
一本书的故事往往会沿着两条主线发展:问题及解决,以及原因和结果。爸爸妈妈则可以根据这两条线提问。
问题6:How?Why?
作者是怎么一步步烘托这个背景气氛?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句,是为了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故事是如何一步步发展,从起因,到发展直到高潮?故事中的问题是如何得到解决的?等等。在理清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分析性质的问题,比如文章观点、文章结构、语言特色、文本类型等等。
问题7:What about you?
你之前经历过类似场景或者感觉么?如果你以后遇到类型情况,你会怎么处理?为什么?你觉得作者这里的描述符实么?你有没有更好处理方法?等等。根据文章的深层含义,提出一些引申性的问题,也就是联结性问题,比如推断、主题和自己过往经历和生活的关系等等。
而在读的过程中,也可以时不时问问
问题8:到现在都发生了什么?
鼓励孩子时刻总结。也可以引导孩子通过思维导图或者读书笔记等工具梳理自己的理解所得。
以及
问题9:你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鼓励孩子预测推理接下来的情节发展,这样他可以更加深入书本同时对它发生更浓兴趣。
好啦好啦,终于读完一本书了。
那孩子到底有没有读好这本书呢?我们也可以提问去检查。
问题10:你觉得你读好这本书了吗?
你有没有把这本书读厚又再读薄?
你有没有进行联结,从书本到现实,从作者到自我?
你有没有把书的精华内化,这本书对我的生活有没有产生影响?
你现在敢不敢心安理得的把这本书扔掉,因为你确定已经把它所有的精髓咂吧出来并吸收进去了?
如果都是Yes的话,恭喜,孩子可以说自己看完这本书了。
我自己在教学中,也是“提问”笃行者。我一贯主张“小”老师,“大”学生,孩子能做的事情我绝不代劳,而孩子要做的思考,我绝不剧透剥夺。阅读指导中,孩子问词句意思或其他问题,我的口头禅是“你觉得呢?”“你怎么看?”“真的么?”“再想想”……很少直接告知答案。
为什么呢因为提问是鼓励孩子思考,激发孩子主观能动性的绝佳方式,而主动和思考才是阅读和学习的乐趣所在和最佳姿态。
因此,爸爸妈妈们,让我们开始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