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写所有文字之前,我需要梳理一下自己纷繁芜杂的想法,力争使其明晰简约,力争使其内在自洽。(其中很多想法,来自康德,不过,并没有毅力完整看完康德,遗憾,希望能补起来)
1. 所有的知识结构,基本都可以归结到概念和逻辑两类,很多误解,是从基本概念就开始了。
2. 知识,基本分为三类,事实描述,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事实描述是对已发生事件的陈述,即使完全陈述发生的事实,可能也会有各种冲突,如《罗生门》;事实判断是对发生事实的原因、趋势进行推断,这一部分可以有争论,但往往能够用实验等方式进行证伪或证实;价值判断,是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价值描述,如是否“有用”,是否“善”,是否“美”。基于这三类基础知识,又衍生出一系列的思考工具和审美体系。
这三个维度,其“是否正确”“是否排他正确”,是逐渐模糊的,不能区分或承认这点,不足以进行讨论。
2. 价值判断,往往可以归结为“真”“善”“美”三个尺度,是否为真,往往用于判断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善,往往用于判断人作为个体和人作为整体之间的关系;是否为美,往往是用于判断人和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三个尺度不存在高低之分,各类杀人武器的研发,是求真而无视善;《沉睡者》,是求善而无视真;《香水》,是求美而无视善。很多冲突,要么是在三者之间,要么是在三者内部。真正打动人心的悲剧,往往是善之间的冲突,而不是恶战胜了善。
三个尺度也似乎可以套用为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这个顺序恰恰和通行的三个尺度相反,往往面向自己内心的审视是更重要的。
3. 对一件事情的价值判断,可以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简单说,工具理性就是“是否有效”,价值理性就是“是否正确”。有效不等于正确。
4. 人,应该是价值尺度,也就是说,人的一切活动,应该指向人类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其他目的(如,神)。以人作为工具,是不道德的。
5. 何为对人类有价值?基于这个问题,形成了很多流派和领域。我自己的想法,关键词应该是“幸福”吧,不是生存、不是快乐,是来自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不是人类,不是宇宙,是每个人独特的幸福。这个幸福,和物质有关,但不全是由物质决定;和欲望纠缠,但不全是由欲望决定。或许就是浮士德最后感叹的那一瞬间。
每个人对幸福的判断,是个体的,是自主的,不能妄下断言“他不幸福”,不能擅自决定“他应该这样做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