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商业逻辑,虽然对于绝大多数创业项目来说,并不符合风险投资的逻辑,但仍然有无数的创业者将自己的项目寄希望于风险投资的青睐,可以说,这是很多创业者心中的一个心魔。
此外,媒体的宣传也是创业者经常会面对的一种心魔。
你可能会发现,你很难在媒体上看到这些创业者“踩坑”的故事,你所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成功的案例。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踩坑”的案例呢?
首先,很多人不愿意分享自己“踩坑”的经历,一方面它没那么光彩,另一方面,里面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是不方便在公开场合讲的。其次,分享“踩坑”故事对于媒体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他们需要的是激发人们勇于创业的热情,而不是渲染创业失败带给人们的恐惧感。我们能够在媒体上看到的,都是成功者,这些报道变相地在给人们灌输一种思想:创业就是要让自己成为那百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似乎不这样想、不这样做就不算是真正的创业。
这种舆论导向所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使得大多数创业者都变得十分浮躁,而且不自量力,处于一种无知者无畏的状态,总是试图去做一些远超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然后妄图在强大的资本力量的扶持之下快速登上人生巅峰。越来越多的人只关注所谓的“风口”和热点,把功夫全部都用在了如何追风口和蹭热点上。
但实际上,失败者才是大多数,成功者,尤其是能够被媒体报道的成功者,是极少数。很多人虽然也听说过“创业九死一生”这样的说法,但由于并没有切身的感受,所以其实对创业并没有什么敬畏之心,而且还会有很强的侥幸心理,总认为别人遇到的那些问题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也是创业者经常会面对的一个心魔。
不仅是媒体,各种创业大赛也在影响着创业者的心智。那些能够在大赛中获奖的项目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比如媒体、投资机构、潜在客户、政府部门等等,好处自是不必多说的,但真正能够获奖的仍然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项目还是在充当“分母”的角色。
现在在高校圈子里,有一项著名的赛事,由于其带有鲜明的官方色彩,并且使用了某些行政手段来进行加持,因此得到了所有高校的重视。但是遗憾的是,这种重视并没有反映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上,而是围绕着大赛的这根指挥棒,绞尽脑汁地琢磨如何包装项目才能够获奖。在培养对象方面,也分不清哪些学生适合创业,哪些学生不适合创业,只是一味地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去进行创业实践。
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很难分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极有可能被各种诱惑所误导,甚至是被某些行政手段所逼迫,去做一些完全不符合创业规律的所谓的“创业项目”,目的则只有一个:就是获奖。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更有甚至,有些学生可能还会以为这就是真正的创业,误以为自己真的拥有了创新和创业的能力,甚至产生了自我膨胀的心理,那就更加的悲哀了。
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还有双创中心或双创学院,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创业孵化器和投资基金。但是从我这些年所接触的高校的情况来看,我认为现在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有问题的。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指导思想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太功利化了。不管是创业课程还是各种创业活动,指导思想就是想把大学生尽快“催熟”,希望他们能够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创办一家成功的创业公司,最好是还能在大赛中获奖,而且获奖的等级越高越好。
我曾经看过一位学者的演讲视频,他谈到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水果催熟技术,本质上讲,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这种被催熟的水果其实是有毒的。我不是学农学的,也不是学化学或生物学的,我不知道他讲的这个内容是否被科学家验证过,但我相信,那些被“催熟”的大学生一定是“有毒”的。这个“毒”体现在:他们被灌输了错误的创新创业观念,然后带着这样的观念走入社会,一定会对企事业单位造成不良影响,企业以及各种机构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眼高手低、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口吐莲花、轻浮狂妄之徒。
为了让大家有一些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下一篇文章我将详细说说,那些没有经过正确的引导和训练过的大学生创业者都会出现哪些常识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