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结束杨绛传,看到最后忍不住落泪。看到钱钟书先生和钱媛相继离开。杨绛都不敢告诉钱钟书其闺女离世的消息,怕病床上的钱老先生经受不住打击。想想那时候的杨先生心里该是多么的难受。
生离死别之痛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心有多痛。感慨杨先生的坚韧。此后,她整理钱先生生前的手稿,并写了我们仨和人在边上走等一系列做品。
他们经历百年沧桑,二战和各种战后的运动,初心不改,只管做学问。奔波流浪不同的地方,不埋怨不沉沦,坚持做自己。年迈之际,还将千万的稿费全部捐出,用于慈善救助贫苦学生。
杨先生,一生温润如玉,不争不抢,在钱先生眼里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即使曾经因为歌剧创作一炮而红,但是在钱先生面前依然如往昔,还是原本模样。不曾因为功名而妄自菲薄。
他们的婚姻,从一见钟情定终身,到国外一起游学,再到回国后的聚少离多各自奔赴工作的战场,再到一起抗过运批斗。不离不弃,彼此精神支持,虽苦尤甜。杨先生各种体谅钱先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差,钱先生也为钱先生学习煲汤做饭。于日常琐碎中,恩爱尽显,彼此为各自的文学创作和学术译文互相鼎力相助。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夫妻状态。
读此书,让我们从杨绛先生的所经所历中,也窥探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处事哲学,以及夫妻、子女、婆媳相处之道。
杨先生的不卑不亢,温柔而内心坚定,是家里得精神支柱,也是我们不断修炼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