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阳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出急促的节奏。办公室的玻璃墙外,夜色已深,只有几盏应急灯还亮着。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父亲"两个字。他叹了口气,按下接听键。
"晓阳,这周怎么又没回来吃饭?"父亲林国栋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沙哑和不容置疑。
"爸,我最近项目特别忙,下周吧。"林晓阳揉了揉太阳穴,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干涩发痛。
"下周下周,你每次都这么说。"父亲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你妈走得早,我就你这么一个儿子,连一起吃顿饭都这么难?"
林晓阳感到一阵烦躁涌上心头:"爸,我28岁了,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您能不能别总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好,好,你现在大了,不需要我这个老头子了是吧?"父亲的声音突然低沉下来,"那你忙吧,我不打扰你了。"
挂断电话后,林晓阳把手机扔在桌上,发出一声闷响。隔壁工位的同事王琳探头过来:"又跟你爸吵架了?"
"老一套。"林晓阳摇摇头,"他觉得我每周都必须回去陪他吃饭,完全不管我工作有多忙。上次回去,就因为我穿了破洞牛仔裤,他唠叨了整整一顿饭的时间。"
王琳同情地笑了笑:"老一辈都这样。我爸到现在还觉得我化妆是'不正经'呢。"
林晓阳苦笑,继续埋头工作。这样的对话在他生活中已经上演了无数次。父亲那一套"孝顺就是顺从"的观念,和他这一代强调个人空间和独立性的价值观,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找不到交点。
三天后,林晓阳正在会议室向客户展示方案时,手机再次震动。他瞥了一眼,是姑姑的号码。展示结束后,他回拨过去。
"晓阳啊,你爸摔了一跤,腿骨折了!"姑姑焦急的声音让他心头一紧。
医院的走廊上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林晓阳快步走向病房,推开门看见父亲正躺在病床上,左腿打着石膏,脸色苍白。
"爸!怎么回事?"他冲到床边。
林国栋摆摆手:"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修灯泡时从梯子上滑下来了。医生说休息一个月就好。"
姑姑在一旁补充:"你爸年纪大了,一个人住太危险。晓阳,你看是不是..."
林晓阳明白了姑姑的意思:"爸,您搬来和我住一个月吧,等腿好了再回去。"
父亲皱起眉头:"不用麻烦,我自己能行。"
"您这样怎么行?"林晓阳坚持道,"就这么定了,明天我帮您收拾东西。"
就这样,65岁的林国栋搬进了儿子位于城市中心的高层公寓。第一天晚上,矛盾就爆发了。
"你这冰箱里都是些什么?"父亲打开冰箱门,皱眉看着里面的啤酒、速冻食品和几盒过期外卖,"一点正经吃的都没有。"
林晓阳正在回复工作邮件,头也不抬:"我平时都在公司吃,家里就随便应付一下。"
"这哪行!"父亲的声音突然提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看看你,脸色这么差,肯定是天天吃这些垃圾食品!"
林晓阳终于抬起头:"爸,我工作很忙,没时间天天做饭。您要是看不惯,可以自己做。"
"我做就我做!"父亲气呼呼地说,"明天我去买菜,让你看看什么叫正经饭菜!"
第二天晚上,林晓阳加班到九点才回家。推开门,一股浓郁的饭菜香扑面而来。餐桌上摆着红烧排骨、清蒸鱼和两盘青菜,还冒着热气。
"爸,您腿不方便,怎么还做这么多菜?"林晓阳有些愧疚。
父亲从厨房探出头:"快去洗手吃饭,菜都要凉了。"
饭桌上,父亲不停地给儿子夹菜:"多吃点,你看你都瘦成什么样了。"
林晓阳无奈地看着碗里堆成小山的食物:"爸,我吃不了这么多。"
"年轻人就该多吃!"父亲固执地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一顿能吃三大碗饭!"
"那是您那个年代,现在谁还这么吃啊?"林晓阳忍不住反驳,"而且我们公司体检,三高人群一大堆,都是吃出来的毛病。"
父亲脸色一沉:"怎么,嫌我老观念了?我们那时候没这么多毛病,就是因为吃得实在!"
林晓阳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赶紧转移话题:"这鱼做得真好吃,爸您手艺还是这么好。"
父亲哼了一声,没再说话,但脸色缓和了些。
接下来的日子,两代人的差异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显现。父亲坚持早睡早起,每天六点就起床做早餐,而林晓阳习惯熬夜工作,早上根本起不来;父亲看电视喜欢把音量调得很大,而林晓阳需要安静的环境思考创意;父亲认为空调是"邪气",再热也只开风扇,而林晓阳觉得不开空调根本无法入睡。
最严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林晓阳项目截止日前夕。他工作到凌晨三点,刚躺下不久,父亲就推门进来。
"晓阳,都七点半了还不起床?早饭都凉了!"
林晓阳迷迷糊糊地看了眼手机:"爸,我才睡了四个小时..."
"年纪轻轻就这么懒!"父亲不满地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了!"
林晓阳猛地坐起来,压抑多日的怒火终于爆发:"又是'您那时候'!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昨晚工作到三点,今天十点还要去公司继续!您能不能别总用您那套标准要求我?"
父亲愣住了,脸色变得铁青:"好,好得很!我多余关心你!我这就收拾东西回去,不在这里碍你的眼!"
看着父亲一瘸一拐地走向客房的背影,林晓阳既懊恼又疲惫。他抓起床头的安眠药吞下一粒,蒙头继续睡。
下午到公司后,林晓阳收到姑姑发来的微信:"晓阳,你爸说要回去,怎么回事?他腿还没好呢!"
林晓阳叹了口气,回复道:"我们有点小争执,我晚上回去跟他道歉。"
下班后,林晓阳特意买了父亲爱吃的榴莲蛋糕。推开门,公寓里静悄悄的,父亲的行李箱放在客厅中央,已经收拾了一半。
"爸?"他轻声呼唤,没有回应。
客房门虚掩着,林晓阳推开门,发现父亲靠在床头睡着了,手里还拿着一本相册。他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想帮父亲盖好被子,却被翻开的相册吸引了目光。
那是父亲年轻时的照片。一张泛黄的照片上,二十出头的林国栋站在一台拖拉机旁,笑容灿烂,眼里闪着光。另一张是他穿着喇叭裤、花衬衫,站在某个景点前摆出夸张的姿势,完全不像现在这个古板的老人。
林晓阳轻轻抽出相册,翻到后面,发现是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集。从婴儿时期到大学毕业,每张照片旁边都有父亲工整的字迹记录着日期和事件:"晓阳第一次走路,1989年5月""晓阳小学毕业,2001年7月""晓阳考上大学,2007年9月"...
最后几页是空白的,只有一张他去年生日时的照片孤零零地贴在那里,旁边写着:"晓阳28岁生日,就我们两个人,他看起来很累。"
一滴泪水不受控制地落在相册上。林晓阳突然明白了,父亲那些固执的要求背后,是害怕被时代抛弃的恐慌,是对儿子深沉却不知如何表达的爱。
"看够了吗?"父亲的声音突然响起。
林晓阳抬起头,发现父亲已经醒了,正看着他。
"爸,对不起,我不该那么跟您说话。"他哽咽着说。
父亲叹了口气,拍拍床边示意儿子坐下:"我也有不对的地方。老了,总觉得自己那一套才是对的。"
林晓阳握住父亲的手:"我看了您的照片,您年轻时也很潮啊。"
父亲笑了:"那可不,我那时候可是村里第一个穿喇叭裤的,把你爷爷气得够呛。"
两人相视一笑,气氛缓和了许多。
"爸,您别回去了,腿还没好呢。"林晓阳恳切地说,"我会多抽时间陪您,咱们互相理解,好吗?"
父亲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那说好了,我尽量不唠叨你,你也别嫌我烦。"
"成交!"林晓阳笑着举起手掌,父亲迟疑了一下,也举起手,两人击掌为誓。
那天晚上,他们聊了很多。父亲讲述了他年轻时的梦想和遗憾,林晓阳则解释了现代职场的压力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很多观念依然不同,但至少他们开始尝试理解对方的世界。
第二天是周末,林晓阳特意没安排工作,陪父亲去附近的公园散步。父亲走得很慢,但坚持不用轮椅。
"爸,我教您用智能手机吧。"林晓阳突然提议,"可以视频通话,看新闻,还能跟您的老同学联系。"
父亲有些犹豫:"那东西太复杂,我学不会。"
"很简单的,我慢慢教您。"
在湖边的长椅上,林晓阳耐心地教父亲使用各种功能。看到父亲笨拙地用手指戳屏幕的样子,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骑自行车的情景,心头涌起一阵温暖。
"哎哟,这字怎么这么小!"父亲抱怨道。
林晓阳笑着帮他把字体调到最大:"这样行了吗?"
"嗯,这下清楚了。"父亲满意地点点头,突然指着屏幕,"这个'朋友圈'是什么?"
"就是大家分享生活的地方。"林晓阳解释道,"您看,这是我上周和同事聚餐的照片。"
父亲眯着眼睛看了半天:"这菜看起来不错,但肯定没我做的好吃。"
林晓阳大笑:"那当然,谁能比得上我爸的手艺!"
回家的路上,父亲突然说:"晓阳,我想通了。你们年轻人有你们的生活方式,我不该总拿过去的标准要求你。"
林晓阳惊讶地看着父亲:"爸..."
"但是,"父亲严肃地补充,"熬夜和吃外卖真的对身体不好。这样吧,以后我每天给你准备便当,你带去公司吃,行吗?"
林晓阳感到眼眶发热:"好,谢谢爸。"
一个月后,父亲的腿伤痊愈了,但他决定再多住一段时间。公寓里依然会有争执,但不再有火药味。林晓阳学会了在父亲唠叨时耐心解释而不是直接反驳,父亲也试着接受儿子的一些"新潮"习惯。
有一天,林晓阳的公司接了一个传统食品的广告项目。苦于没有创意时,他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老手艺不能丢"。
"爸,您能教我包饺子吗?我想拍个传统手艺的广告。"晚饭后他问道。
父亲眼睛一亮:"当然可以!我们林家饺子的秘方可是传了三代!"
那天晚上,父子俩在厨房里边包饺子边聊天,面粉弄得到处都是。林晓阳用手机记录下整个过程,后来这个"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创意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赏。
项目庆功宴上,林晓阳特意提前离场,打包了几道父亲爱吃的菜回家。推开门时,看见父亲正戴着老花镜,用他教的视频通话和老战友聊天,脸上洋溢着久违的活力。
"老李啊,我儿子回来了,改天再聊!"父亲看见他,高兴地对手机说,"对,就是我教你的那个'挂断'键,点一下就行!"
林晓阳把食物放在桌上,突然意识到,代沟从来不是无法跨越的鸿沟,而是需要两代人共同搭建的桥梁。父亲在努力学习他的世界,而他也在重新发现父亲的世界。
"爸,尝尝这个,特意给您带的。"他夹了一块鱼肉放到父亲碗里。
父亲尝了一口,满意地点点头:"不错,但比起我做的还差一点。"
林晓阳笑了:"那当然,谁能比得上我爸的手艺!"
窗外,城市的灯火如星辰般闪烁。在这个小小的公寓里,两代人的温度正在慢慢融合,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