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记_被讨厌的勇气

最近在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本想着全部读完以后再写下感受,但是在书中给我的启发真的还蛮多,所以想立刻记录下当时的感受和触动。

这本书还真的很推荐,虽然讲的是阿德勒的心理学,但是书中并非大段难以理解,或者非常深的内容,反而是用一位青年人和哲人对话的形式来展现。

年轻人就像我们自己困惑,迷茫,不理解,问题很多,还有很多案例想要获得解答。

哲人则会非常耐心的用身边的例子,一点点回答着年轻人的困惑。


分离课题

这个观点特别有意思。

“人的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谁的课题”

比如我很想尝试一种新的穿衣风格,但是又担心别人说不适合,那么分离出来就是“换一种穿衣风格”是我的课题,“别人觉得不适合”是他人的课题,我没办法去干涉他的看法,因此也不需要在意。

反之亦然,别人尝试了新的风格,我们也无需妄加干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极端的分离,可以加以援助,但不能妄加干涉,注意是【妄加】。书中用一句谚语作比喻:“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

罗翔在十三邀里说:要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做我们觉得对的事,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以自我为中心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干涉你的课题有的时候是为你好,或者可能很多人也被这样说过。

因此也有很多人为了满足他人的“为你好”的期望或者是被他人认可的欲望而活,表面上听起来好像是在关注照顾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感受,然而实际却恰恰相反。

干涉他人课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为满足认可欲,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第一个是无论怎么说为别人好,其实都是希望他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走,比如《小欢喜》里英子妈妈…

第二个为了让他人认可自己,其实落脚点还是在【自己】,最终还是太在意对别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尤其第二点,有时候我自己也会苦恼,别人认可我便开心,不认可便不开心,总以为自己是在照顾别人的想法,实际内心却只有自己,而其实这也是一种在干涉他人课题的回报式思维。

这,一点也不自由。

书中提到,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往往会想到他人,团体,但实际上组成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却是【我】。

我们只是世界这个共同体中的一部分,可以说谁都是中心,而谁又都不是中心,因此融入这个共同体中,总是需要【我】多往前走一步。

少想一些“他能给我带来什么”

多想一些“我能给她带来什么”


人生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都来自于那个不够优秀的自己,总觉得自己应该是优秀的、特别的,反之看到平凡普通的我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可是为什么我一定要是【特别】的呢?

普通平凡不好吗?谁不是普通人呢?为什么一定是要到达某一个点才算是人生的开始?

人生不是线性的,是【连续的刹那】。我们所认为的线性人生的这条线,仔细瞧过它更是由不同的点连续而成,每一个点也都是一种完结。

去年的某个阶段我很焦虑,很迷茫。看到很多人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未来规划,自己却思考不出来我未来的样子,甚至会怀疑现在的自己是否在浪费时光。

在看到这本书的后面,我忽然领悟到我的焦虑和茫然是完全没必要的。

在这里书中用了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如果你站在舞台上,当整个舞台的灯全部打开时,你可以看到舞台,观众席的最后方,但是当只有聚光等亮起的时候,你是看不到其他地方,只能专注在自己此时此刻的舞台表演之上。

如果能够看到未来和过去,或者一直盯着未来和过去,那么一定是没有认真的专注在“此时此刻”,而是一直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灯光中。

其实人生很简单,不要因为不确定的未来,而让自己的人生一直处于【准备阶段】,这是对自己的借口和谎言。


希望我可以拥有

一个无需深刻但能够专注于此时此刻的人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