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爱上了看书。毫不夸张地说,最近半个月的阅读量可以抵上之前半年了;一直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偶尔拿起书,也只是大致翻阅一遍;这次幡然醒悟完全是因为平板阅读的便利。
刚刚爱上看书的那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我现在才有了阅读的习惯,为什么考研第一轮大复习的时候,自己的爱上了看书,于是开始苛责自己。但是室友三言两语,我便想通了,读书是一件贯穿终身的事,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再者我才二十岁,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去阅读,并且考研复习和阅读并不冲突,阅读可以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调节我的考研复习。
阅读是导致我们认知改变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阅读书中他人的故事,他人的经历,他人对事件的看法,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虽然不及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经历的事件对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快,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成本最低的。
人的认知并不是绝对平衡的状态,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导致认知改变的往往是生活中听说过又或者是真实的事件。或许是将工作和金钱看得比自己的亲人更重要的亲戚、也许是前一个月还在说你是理想型今天就官宣的下头男、再或者其他更加离谱的事。认知失去平衡的感觉并不好,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失去平衡马上摔倒,但是失去平衡并不总是坏事,再次平衡的认知会比以前的认知更加稳定,更好的方向但是也可能是更坏的方向。
三月算得上是近一年比较清醒的一个月。清醒在于通过《时间尽头的咖啡馆》,知道propose for exiting的重要性,让我对之前两年半的大学生活进行了复盘,最后知道了目前我最需要做的一些事情,有意义的事和我真正应该坚持的事。虽然对于大学生而言可能并不上升到生存目标,但找到目标,探究达到目标可行的途径,做与实现目标相一致的事情,至少不会存在碌碌无为的感觉。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是项目负责人,处于一种一直改项目书的状态。隔天交,连夜改,但是一个学期结束,无意义感非常强烈。所以在月底把负责人转让,自己作为项目成员参加。但也不仅仅是减少自己的无意义工作学习时间,同时也是因为在项目团队里已经触到了自己的能力边界。
这次作为负责人大部分能力的提高确实是很明显的,比如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项目书的撰写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作用的。但是口语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等是我之后迫切需要提高的。不想仅仅只是为了提高自己,拖累自己的团队,让团队买单为自己买单。我愿意去尝试不同的事情,在团队中发现自己的能力边界,然后脱离团队去提高,之后再去组建或加入新的团队。
之前看朋友圈这样形容春天。“春天应该穿上自己的喜欢的衬衫,浅色风衣、舒适的鞋,然后跑向花海。”我的确是这么穿的,但是在天津我没有看到过花海。天津的春天比其他的地方来得晚,学校的大树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冒出新绿。很向往栅栏之外的春天,也很向往没有疫情的自由生活。
伴随考研分数线的陆续公布引发的高考后遗症,来到四月、来到清明。
我清楚的知道,考研是一个选择大于努力的考试。于是开始了我的选择,定下三个阶梯,三个阶梯的学校,最后根据复习情况,填报志愿。理想情况之下是这样。
看着清一色的400分左右的拟录取名单,发现自己的选择是徒劳,不论怎样目标分数都是在400左右。坚定考学硕的我变得不坚定,再从坚定考心理学动摇想要跨考。没有一定上400分的自信,但又不想跟高考一样不甘;没有二战的勇气,又不知道一个很好的选择,也不知道怎样才能不后悔。
不过,离开天津这一点我一直很清楚。
一不小心又写成了碎碎念,或许我就是个话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