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和诗的融合——诗词曲对联的简要历史与分类与流派(第二部分)
音乐很神奇。它抚慰心灵,引起共情等神奇的心灵作用,被古往今来的诗人,作家和媒体人们赞赏一遍又一遍,也被数以万计的著名音乐家,音乐人和歌手写进旋律里或者唱进歌声里,万古流芳。灵魂的良药,灵感的源泉等比喻早已不能足以赞美这一圣物,人们仿佛要像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赞颂自然般,像冰心诗里天使赞美小孩子般,像教堂唱诗班赞美上帝般,统统起来赞美这个本质就是notes+ryhmes+dynamics的东西。
唱来唱去,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没唱出来:音乐可以用来攀比。像如今钢琴十级八级满天飞的时代,你不会一门乐器,好像说不过去。我在小学时,我妈是这么跟我说的。那我学啥?
想来想去,我买了把吉他,和另一个有些基础的学生一起跟着师傅学。他的进度比我快,考完级就跑了,留我一人我的课当然也断了——两人课的价和一对一的价毕竟不一样,文学很幻想,但是钱很现实。
学来学去,我发现自己自学到还学了些东西,跟着考级思想练了几年曲子,配和弦不会,甚至降半音条线是什么也不知,遑论闷音,推弦。自己买来理论书开始读,跟着网站教程开始练,虽然时断时续,但是到今天,虽然我不敢说我“入门”了,起码我自己对这门手艺觉得有了个交代。而且更重要的是,辅助钢琴和合唱,我体会到了音乐领域的博大精深,并不亚于文学——不是矫情。
我想说什么?理论很重要,不论是诗词还是音乐。这里是第二篇连载,今天的任务就是最基本的专有名词扫盲,至少让大家看到一篇诗评能看懂他在说的是哪一句。当然,在讨论那一版块之前,也要把我们上一篇文章遗留的一个问题讨论完:词曲对联的分类。
让我们先简单讨论下词与曲。
(1.1.2)词曲的简介与分类
(1.1.2-A) 简单历史
大家应该知道的一个诗词常识便是:词是诗的衍生品。音乐+诗=词(简单理解)。词“萌芽于南朝, 形成于唐代, 发展于五代,盛行于宋代,传延至今”,其中在早期诗和词的界限并不明显,配上音乐就能唱称为“词”,拿掉音乐就是绝句或者律诗,所以我说“音乐+诗=词”。某些词牌甚至是按照诗句的套路减字加字调顺序叠加等操作一下创造的。
而曲,则是词的衍生品。新音乐+词=曲(简单理解)。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民族乐曲,民间小调等,在元代以后(少数民族影响力逐渐扩大)逐渐与词牌融合,创新,诞生了散曲,散曲衍生出杂剧。严格来说,曲还分南北,我们讲曲一般指北曲,南北曲特点又各不同······如果要深入研究中国词曲,两块大石头不可不破:音韵学和古音乐学。这两门学问足够再写十本书了。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查找资料。
但是作为一般学习者来说,古乐,音韵甚至训诂其实实用性不强:首先写曲的可能性不大,写词也是参照词牌词谱填词。音谱和宫调都被人们淡忘,《乐》也失传了,词的音乐性质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已单纯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存在。人们看到的只有词牌,就是所谓的“格式”,也是渐渐演化出来的。以后的诗人都按词牌“填词”(这就是之所谓“填”),不管音乐,所以词一般不注宫调了;而曲因为剧曲必须标注宫调,散曲则亦予以保留,所标宫调也仅仅是个形式而已。
不论是诗/词还是曲,都属于古典诗歌体裁。
(1.1.2-B) 分类
词曲的分类相比诗来说其实逊色不少,无非就是按长短规模分类,分成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或者长调(91字以上),其实意义不大(但是基本了解下);再就是按音乐性质分类——令、引、慢等,这套理论没有什么帮助。
(1.1.3)对联的简介与分类
(1.1.3-A) 简单介绍
对联,或者对对子,其实在古代历史上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一方面是吟诗作赋的基本,无数文人引以为傲的本领,另一方面也被认为是穷酸文人的旧笤帚——似乎它的文学价值没有诗词高似的——毕竟大家听过诗人词人,可有谁听过“对联人”或者“对对子家”?大家在课本里学诗词,对联也只被放在“拓展”什么之类的栏目里(就是可看可不看),给的多半也就是什么名胜古迹的名联,只是诸多对联中的一种——名胜联。
后面的几篇文章将要讨论的“对联”是广义的上的“对仗句子”。
(1.1.3-B)分类
对联的分类则更没有说的必要了。按长度分,内容分,题材分,用途分,都是写好了后给它加上的名号,对创作并无帮助。
如果读者对对联和词曲的分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雨诗专题,阅读专题内参考资料2,都是自己的心血整理成果。
(1.2)术语简介
这一个小节的设计应该是创举,我从未看到哪本诗词研究或者格律入门书籍有如此章节;但其实也不是,因为这有点像学术论文后边的glossary部分。不论怎么样,这一节的目的即是,快速了解常用术语(其实我也加了一些不常用的),就像我在开头说的,至少让大家看到一篇诗评能看懂他在说的是哪一句。
(1.2-A) 诗
联, 四联, 出句, 对句: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 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 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 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 尾联。
韵数:一首诗押了几次韵,它的韵数就是几。律诗一般是四韵。
(1.2-B) 词
单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双调:一首词分成前后(或上下)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即一首词两段的叫双调。可以是小令、中调或长调。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
重头:双调两阕字数、平仄、句式相同的。就象一首曲子配着两段歌词。
换头:双调两阕字数、平仄、句式不相同的,往往是开头几句不一样,叫做“换头”。
三叠、四叠:一首词三段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四叠仅《莺啼序》一调。。
阕(片、遍、叠):一支曲毕为一阕,即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
联章:为了写一个内容,把某个词牌连续使用。
令、近、引、慢、序、犯、摊破、减字、偷声、促拍:在许多词牌中可以看到此类字样。它们和内容无关,可以认为只是词牌名称的前后缀。究竟为什么加这些前后缀,学者们并没有得出一致而有说服力的精确解释。大体说来,可能与曲调的长短、字数的增减、乐曲的急缓等因素有关。有时候这些后缀可以去掉,有时候去掉会发生混淆。
词调(词谱):每一首词都有一个乐谱,每一个乐谱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平仄等),这些因素的组合叫词调,即所选定的调子。如上所说,词的音谱已基本失传,已单纯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存在,所以词一般不注宫调了;而曲因为剧曲必须标注宫调,散曲则亦予以保留,所标宫调也仅仅是个形式而已。历代传下来的词牌有一千六百多种,一般人不可能全记住,也不必全记住。填词时可以查阅词谱,不同版本的词谱,对平仄的规定也会有所不同,可自行选用;另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熟记若干首著名词人的佳作,自己写作时作为参照。
一个词谱的要素有:词牌(一般有别名) 字数 段数 韵的平仄 每句平仄与用韵规定 常见对仗处
词牌:词调的名称;词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并有同调异名情况。
冒个泡:词调,词谱和词牌的概念有点抽象?简单来说,词调也就是古乐谱的规则,有音韵和乐理规则等,它规定每一首词的所有“规矩”;当词调失传后,更加文字化,更加精炼直观的词谱取代了词调的作用——词谱是根据词调所制定的每一首词的所有“规矩”,包括字数,段数,每句平仄,用韵规定,常见对仗处,这些是根据词调演化出来的,为词调所规定的。而这些是词谱的要素(当然也不是每个都一定出现啦,比如常见对仗处,有的词谱就不说明)现在词调/词谱基本混为一谈。而词牌就是词调/词谱的名称而已。例如:
【江城子、江神子】
一作《江神子》。《金奁集》入“双调”。三十五字,五平韵。结有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作七言一句者。宋人多依原曲重增一片。
【定格】
中平中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
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双调】
中平中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龙榆生词谱)
看不懂没关系,后面都会讲。现在简单看看词谱长什么样。江城子就是词牌。
正体和变体:
大家在读宋词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一样,但是字数、句数、句读、押韵等方面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词牌有正体和变体之分。正体和变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使它们共有一个词牌名,又有不同之处,区别成许多变体,还生成一些别名。
正体和变体的区分
1、正体的特点:(1)符合格律规则,以律句为主或基本用律句。(2)使用频率最高和(或)出现最早。
2、变体特点:在正体基础上,出现字数、句读、平仄、押韵等变化,但是大部分格式仍然与正体一致的变调称为变体,变化过多,就不再是变体,而是同名异调!
3、成为正体的条件:正体的使用频率最好能占该词牌的50%以上或更高。而且使用频率最好明显高于使用频率最高的变体。出现最早并不是正体的决定条件。
4、正体和变体如何划分?
总则:按格律严格程度,小令>中调>长调,正体变体划分的严格程度亦相同。
(1)字数变化:某句字数的增减都能成为变体,如《卜算子》。不过有人认为是衬字。
(2)平仄句式的变化:如果某一句的平仄格式变化,如“平平仄仄”变成“仄仄平平”,就可能是变体。变化可以是一种律句变成另一种律句,也可以是律句和拗句的转换。在小令里很严格,在长调里如果不涉及关键句子,且多个句子变化交织,可以不算变体。如《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等。
(3)押韵变化:平仄韵全篇变动,同时拌有句式平仄变化,肯定是变体!如《满江红》、《忆秦娥》等词牌有平韵、仄韵两体。如果只是1、2句押韵的增减,往往可以不算变体。例如《沁园春》首句可以入韵,但是这是完全自由的,所以不算变体。
(4)句读变化:明显的句读变化肯定是变体。但是要注意:五字句可以拆成2+3,六字句可以拆成2+4,九字句可以由上三下六变成上六下四。十一字句可以是上四下七或上五下六。等等。一般可以不认为是变体。
同调异名:
同样一个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等。《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注:贺铸是一个比较喜欢新创别名的词人,很多词牌的多数别名都是贺铸创造的!这反而给读者带来不少麻烦。这种做法不足取,我们写词时,最好用正名,不要用别名;有人喜欢用别名,借以炫耀自己知识渊博,不足取。
同名异调:
两首词的词牌名一样,可是格式迥然不同!这属于同名异调。例如:《如梦令》和《阮郎归》都有一个别名叫《宴桃源》;《浪淘沙》和《谢池春》都有一个别名叫《卖花声》。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
填词:为谱配歌词。填词的方法不止一种。引用我以前的一张幻灯片介绍。
(1.2-C) 曲
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曲牌比词牌更灵活。
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但绝不入韵。
(1.2-D) 对联
上、下联:对联的上下句,分别贴于楹柱则谓之左、右。上联称为出句、被对句、对公、或对首。下联称为对句、对母或对尾。应说“下联”对“上联”,或说“上联”对以“下联”。
看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各位诗友们能学到一些东西,也真心希望你们觉得“有用”“有料”“有趣”。更希望你们能给我留下意见,让我继续改进。想问大家的问题就是,这样一篇内容是太多还是太少?还是恰好?你们宝贵的意见是我进步的源泉。
这是第二篇连载,朋友们有兴趣可以看看第一篇。另外,想写诗却不知道要学诗,想学诗却不知怎么学,学过诗却没学系统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和雨诗专栏,每周至少更新一篇诗歌系统化知识讲解,希望能帮到你们。
看似短短文章,却是读过书籍的沉淀,如果您的觉得有用,请给个赞吧。另外,人脑记忆毕竟不可万无一失,如有错漏还请赐教。
下一期:(理论章1.3)诗词曲对联的简要历史与分类与流派(第三部分):流派概说
(预告仅供参考,变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