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暑假早已不是真正的假期,而更像孩子们的“第三学期”。孩子们感叹“我的暑假很悲催”,家长们感叹“我的钱包很凄惨”。
相比学校教育,暑期无论让孩子学点什么,收费都不菲,开支高出平常因此很普遍。家长们的心态,一是不放心孩子整天都在家看电视玩游戏,二也是担心别人孩子都在学本事,自己孩子跟不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从来如此。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当然不只是花钱,但在现代社会,不可否认,花钱是表达爱的重要方式。
有人说,“世界上有许多金钱买不来的东西,真正有质量的教育就是其中之一。”这纯属自欺欺人。
优质资源永远稀缺,好的教育匹配高的价格,只要暑期教育活动是市场化供给,就不得不谈钱。只不过,家庭条件不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罢了。
前不久,一篇题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很多人讨论,这到底是诉苦,还是炫富?
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读后感,为什么?因为阶层差异。
不同收入阶层的人,过日子会有不同的过法,不同家庭环境的孩子,过暑假同样会有不同的过法。
大家不会和明显比自己条件差的人相比,而只会把眼睛盯着条件略高于自己的人,他们家的孩子怎么过暑假,自己也要想办法办到。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大家都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够更上层楼,过上更好的生活,乃至实现阶层的跃升。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在暑期给孩子花更多的钱,焦虑与不安,总比收入水平更高一点。
给孩子好的教育离不开花钱,这是事实;花了钱也得不到好的教育,这同样是事实。
去北京的中国科技馆看看,暑假期间,几乎每天都有大量游学团,偌大一个科技馆,从排队进去到排队出来,前后不到两小时,除了拍拍照片表示到此一游,孩子们几乎啥也体验不到。
负责任的家长难免焦虑,想给孩子更好的,却又办不到。这是一个跳不过的市场阶段,但越来越大的暑期教育市场,终会以市场的力量,逐渐培育出更好的服务。
有人觉得谈钱很俗,甚至嘲笑咬牙给孩子烧钱的家长,是“操纵孩子人生选择的自私”。真是可笑,不努力的人总有理由自我安慰,同时还要嘲笑那些更努力的人。
钱包跟不上欲望,吐槽像是在炫富,这不是不懂知足,这是进步的动力。要是人人都安于现状,社会也就没了发展的动力。
一边烧钱一边吐槽,吐槽完了接着烧钱,暑期花费增多的趋势,注定不会改变,这体现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在教育领域的一个侧面。
当我们谈教育时,我们都谈些什么?
面对现实吧,不管你的答案有多少,其中必有一个是:钱。
这一点都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