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广为流传的情感类名言,说的是:“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 两个相爱的人,因为无法理解对方、吵到伤感情的故事并不少见。
为什么相互理解这么难?在彼此的沟通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社会心理学家HeiDi,曾深入研究过这一课题。
我们在表达自己时,经常出现一种错觉:我的想法、感受是透明地呈现在对方面前的,对方应当看到我的内心世界。
尤其对于那些自我觉察程度不高的人来说,他们有时因为对方对自己的误解感到非常愤怒,但却无法意识到其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没有被通过语言表达给对方。
而这种愤怒的情绪,进一步使他们偏离了原本想要沟通的主题,而把对话转向”你为什么要误解我“上面,最初企图开展的沟通再也没能够完成。
当今这个移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这种透明度错觉的影响更大了,我们以为自己能够通过屏幕上的文字传递给对方的东西,很多都被屏幕阻挡了——我们的语气、表情、体态、当下这一刻周遭的状况等,这些本可以作为沟通背景信息存在的事物都不存在了。
因而,当我们需要开展重要或者困难的沟通时,首先我们应该以看得见对方的方式展开沟通。
透明度错觉会带来的问题是,这些信息表达者,自认为自己表达地很清楚,因此他们不会停下来询问对方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是否完全接收到了自己所想要传达的。
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信息接收能力有限、专注的状态也有区别,人们在沟通中没能完全接受信息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你怎么可以这样误解我呢?” 研究者建议每个人在问这个问题之前,都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表达清楚我自己了吗?我想传达的信息,都以能够被理解的方式传达出去了吗?”
HeiDi说,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存在着误差。
有时候,你的不同的表情——沮丧、担心、困惑、失望之间的区别,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
你以为你的表情足够让对方知道“你说的话让我有点受伤”,但对方所解读和领悟的却可能和你的本意南辕北辙。
不做检验地揣测对方,是人们无法彼此理解的第二个障碍。
它也是由透明度错觉引发的,由于人们相信彼此之间是透明的,因而会认为自己的揣测“合情合理”——你一定是这个意思,不会有别的可能了。
亲密关系中的嫌隙往往是这样产生的:晚餐时,丈夫吃着妻子做的菜,妻子在说一件事的时候,丈夫的眼睛却盯着盘子一动不动,妻子觉得丈夫是不重视她说的话,但丈夫其实是觉得妻子做的饭非常好吃。
因为这段小插曲,妻子很不高兴,于是早早上床,没有和丈夫一起看他们平日里最喜欢的连续剧。
这时,丈夫没有注意到妻子已经很生气,反倒认为是妻子做了一天的家务事太累,不想和他一起度过晚间的休闲时光。
然而他们都生气了,决定不再和对方说话。
你觉得你已经把你的态度表达清楚了,Ta也明白了,但实际上,你既没有说清楚,Ta也没有明白。正是种种这样的误解,造成了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不满、冲突甚至是彼此怨恨。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真正让我们难以理解彼此的,是由误解带来的情绪,会让沟通偏离沟通的初衷,而陷入情绪的发泄、指责、因为感到被误解而展开防备和攻击,最终使沟通的欲望不断消减——直至两个人再也不想和对方交流。
另外一位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把这一现象总结为“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他指的是,当人们在接收信息、对他人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总会不自觉地采取一些“认知的捷径”——比如仅通过部分的、更为显眼的信息做出全盘的理解和判断。
Daniel Kahneman提出,人们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快速、凭直觉、不假思索地处理。基于过去已经熟悉的信息结论做出理解和判断。尤其是当两个人已经非常熟悉、过去有过很多历史的时候——
我们都经历过伴侣对自己说“你怎么又开始了”、“你又来了”,这时,伴侣就是通过过去对我们已经形成的一些印象和结论在快速解读当下我们传达的信息。
显然,这种方式虽然便捷,但会导致我们做出过多、过于绝对的结论。
第二种方式则是理性、慎重、有意识地处理信息。这种认知方式是“累人”的、需要付出努力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有意识地想要付出努力、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信息时,才会开启这种认知状态。比如说我们认为理解当下的情况至关重要,这时我们会强迫自己专注、投入思考力,做出最全面的理解和判断。
比如说,当我们提醒自己要好好听伴侣想说什么,并提醒自己要抛下偏见,此时也许我们就会理解到更多超过我们语气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总会掉入到第一种信息处理模式中,因为时刻维持第二种状态是不现实的,因为第二种状态需要刻意维持。此时,我们就会因为自己的认知吝啬,产生对对方的误解。
不过,第二种方式是可以被刻意练习的。首先你需要告诉自己,你的伴侣值得你拿出更为认真的第二种状态去理解,其次你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这种方式,而使自己做起来越来越自然、不感到过于困难和疲累。
此外,我们的认知还会受到自身的经验、情绪等等种种因素的影响。HeiDi说,当我们开始与一个人交往时,我们会“自动触发”一些可能你自己都觉察不到的思考。其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
Ta是否威胁到了我的自我评价?
无论你主观意愿如何,我们都倾向于拒绝那些威胁自我评价的信息——因为我们都有维护自我价值感的本能需求。
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如果感到自我评价受到了威胁,很多时候我们的认知就会产生偏见,比如,在同一份工作上,对方比自己做得出色,我们就会倾向于用苛刻的方式去评判对方。
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当我们想要沟通一个问题时,如果我们切入的方式是“你这个人如何如何”、“你这个人存在哪些问题和缺陷”,此时我们就会激发起对方强烈的防御——他们拒绝接收这样的信息——导致更小的可能他们会真正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
因此,总是把问题与人的价值分开,是沟通负面信息时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
最后还想提醒大家,把双方的理解,寄希望于对方能够付出努力好好吸收是困难的——它不在我们自己的掌控中。相对来说更好的方法,还是调整自己的表达。
如果你发出的信号是模糊的,表达是模棱两可的,就会有太多的因素使对方难以准确分析出你的想法。“如果你想要减少误解,更实际的办法是,做一个好的信号发出者,而不是指望对方能读懂你。”HeiDi表示。“你无法控制对方的思考过程,但你可以控制的是自己如何表达。”
研究也证明,无论是在亲密关系还是职场、生活中,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和快乐程度都会更高。
对一些人来说,做出真实、诚恳而直接的表达是很困难的——或者有些人认为一些小误解并不必要去澄清。但是爱不过是一个一个发生了积极共鸣的瞬间。
这些看起来转瞬即逝的误解,积累起来也会严重威胁到你们之间的关系。
今天的文章,希望帮助到渴望和对方发生理解和连接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