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结局“不差钱儿”

不论从儒释道的“气数”学说,还是学院派“历史规律”论点,明朝到了崇祯一朝貌似该结束了,天灾作为明朝内乱直至灭亡的导火索,这不是人力可以决定的,该来的时候谁也挡不住,

那么号称“天子”的崇祯努力了吗?

努力了。

有效果吗?

没个球用!


用一段曾经爆火的某春晚经典小品的套路来阐述一下吧——

龙套甲:暴乱的老百姓有吃的没有

龙套乙:没有,旱得寸草不生!

龙套甲:军队镇压下去了吗?

龙套乙:给点吃的就投降,吃完了又反了

龙套甲:那赶紧采购呀,这么大个帝国还缺这点吗?

龙套乙:没钱

龙套甲:这个可以有

龙套乙:这个真没有………….


用小品台词的方式和大家轻松了一下,不要一笑而过,有时候所谓的大道理都在市井俚语之中。因为连年大旱,整个北方老百姓几乎都在造反,达到撼动国家根基的程度,屡次镇压均不见成效,因为根本的吃饭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最后军队也不卖力气,有些动乱队伍的核心力量本身就是职业军人,因为当兵的也要吃饭,这些朝廷都没给解决,因为发不出军饷,老板(崇祯)也没钱。正规一点说,就是那时明朝的国家财政已处于崩溃的边缘,拿不出军费了。


说到这有些看官可能迫不及待地下结论了,既然国家财政都没钱了,这怨不着别人了,只能破产了。

别急,这只是表面现象!


兰博万——

请大家注意一点,不是国家没钱,大明帝国怎么能没钱呢?GDP那时全球第一呀,咱不差钱!

那还不快点买粮食,发军费?

对不起,国库没钱!

那钱都哪里去了呢?

都在少数个人手里,

而且,内阁要员和各地方督抚就占了很大一部分。

大家要注意一点,万历年间可是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经济学家也曾概括早期资本主义的特点就是“穷国富民”,也难怪,萌芽阶段不可能出台相应的诸如税收政策等等法令,毕竟刚起步嘛,西方后来的“国家资本主义”也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万历十五年以后基本上对社会管理处于放任状态,有点像无政府主义,也有点象立宪制(注意,是“像”,而不是“是”),这无疑刺激了民族工商业发展,自由经济在那时盛极一时,各处都在“发芽”。

弊端跟着就来了,由于自由商品经济的各种制度的不到位,国家财政部(当时叫户部)没钱了,这就意味着万一有个大事小情,赈灾没银子,打仗没军费,不给发工资连农民工都上访呢,更何况手中有“家伙”的傻大兵。


兰博吐——

自由放任发展带来的另一后果就是——不平衡。毕竟各地区的条件不相同,发展潜力也不一样,当时的东南富甲天下,简直是天堂,而西北呢,不受灾也就勉强度日,

那要受了灾呢………。

这一切都需要靠国家来平衡,现在的叫法叫调控,而明朝政府是怎么做的呢,从万历年间开始,对经济基本是不加干涉,跟自由市场似的,你富了,有本事;穷了,活该……..,税收还以农业税为主,税率全国一个样,看看,工商业都那样了还收农业税呢,你说财政没钱是不是自己找抽,

如果财政政策根据地区发展情况区别对待,

如果也弄个海关关税,

如果也搞什么增值税、印花税之类的,

.............


兰博斯瑞——

针对如此窘境,崇祯基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北乱了,就镇压西北,中原乱了,就出兵河南,到处打补丁贴膏药,还拖欠士兵工资,只能是乱上加乱。

要知道你明朝的帝王是全中国的帝王,不是西北王或者中原一霸什么的,而且那时的政策运行起来程序也相对简单,比如拿块黄布,上面写着

——奉天承运,XX召曰

东南各省立即改革税制筹措银两,以补西北民乱和军费之需.........,

钦此!!!


而崇祯没有这样做,也有可能是心有余力不足,根本做不下去,历朝积累下来的弊端让他一下子革除也有点开玩笑。

仅凭这一点,他就和下一届领导班子某些一把手没法比,康熙倾东南之物力平定了西北和台湾,胤禛摊丁入亩填饱了国库,腰杆粗了才有乾隆的大手大脚,各环节缺一不可!


文韬武略,那是开国之君应该有的基本素质

而守成之君,最首要的本领是

——统筹!


最后说两句有点高危的(仅自己可见,懂得都懂),

清朝入关以后那个地区抵抗最激烈?

江南。(可参考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是爱国吗?

不是,是爱钱,

什么留发不留头,那都是借口,我估计是抱着钱罐子不放才被砍的,难道就为了那几根头发吗,反正老衲不信。


又想起来一句,还是那个经典小品里的——

人生最痛苦的事,

——人死了,钱没花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