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住进了一所学校改造后的客房。他们的学校呢,搬到桥外面那一头,非常现代化了。
客房记得是每人35元,一个房间是住2人。没有卫生间,也没有电视。甚至没有wift,去的时候刚好有工作人员在接线,以后会有的。这一天又没有洗澡。
有些地方,去了会有深刻记忆,并且会想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再去。
俄亚村,是这种感觉。从稻城过来,一路的标语从“奔小康”变成“脱贫致富”,一路看的人不多,人们的脸上平静但不是安逸,看了不是心酸而是有说不出压抑。
大人是几乎看不到情绪的脸,小孩给他们拍照会笑笑,但知道我们在逛村时,听到他们什么声音吗?他们说:给点钱,给点钱吧!一开始,我问双儿是不是听错了,后来回头再问小孩,他们的确这么说。
傍晚时分,我们一队人到桥外头去吃饭,刚好遇到整个村的劳动力从山上下来。他们骑着马,或牵着马驮着劳动成果,有玉米,有菜,有草,也有些是驼着锅炉……猜想,他们早早就牵着马都山头去劳作,带着午粮,天黑就下来。一个村的成年人,几乎都出动。
这一晚,记得餐价会高一点,但还能接受,好像是从重庆过来的。四川那么大,美食做遍全国,世界。同样是四川,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只想过着他们安静的生活……
据说,他们至今存在一妻多夫或者一夫多妻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