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是《人生》这本书扉页上的一行小字,甚是耳熟,但只有读完全书,陪着主人公走完他的人生历程才真正体会其中的深意。
故事发生在大概六七十年代陕西的一个偏僻农村里,男主人公高加林在他26岁那年经历了人生种种的选择和转折,他的理想、爱情和生活在浓浓乡土味的情节里跌宕起伏,好像一个人的人生被无形的力量掌控了般,无从抗争又万般无奈的去面对,最后的结局有些让人心酸又发人深省。命运究竟是不怀好意的作弄还是因果轮回的必然?
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他与众不同的聪敏好学,从最初的一位乡村教师,兜兜转转后又返回到原点,期间却经历了人生太多的意外和惊喜,仿佛一条鱼儿欢蹦乱跳以为脱离了从小朝夕相处池塘的束缚和局限,一场暴风雨能帮助他游到梦想中的海洋,就在几近成功的一瞬间,海浪又毫无征兆的把他拍回小溪里,最终又游回到它出生的地方-那个他想逃离却已在生命里根深蒂固的发源地。也是在这历程里,他学会了长大,懂得了什么是真爱,最终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书中让我唏嘘不已的是关于爱情的曲折和轮回。一个穷小伙,因为家境贫寒,无权无势,即使在农村一份教书的谋生工作都被人抢了去,他骨子里的倔强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在他最颓废最无助的时候,村里一个叫巧珍的姑娘从心里爱上了他,给予了他心灵上最及时的抚慰和温暖。姑娘不识字,却暗恋了他很多年,甚至为了与他相恋,不畏流言蜚语,第一次违背父亲的相劝执拗单纯的爱着他。
直到加林去县城里当上了公家人_报社记者,他遇到了昔日同学亚萍,城里姑娘见多识广,敢爱敢恨,在他俩彼此交谈里相谈甚欢,何况姑娘还有不错的家庭条件,对加林的事业和梦想能给予最现实的支持。
是选择跟心地善良,单纯到几乎单调的农村妹子巧珍?还是选择聪慧又务实的城里姑娘亚萍呢?
第一次,加林面对人生重大的婚姻选择,站在了岔路口。他的纠结、困惑和痛苦把所有读者都带入了漩涡里。
选择巧珍,意味着选择了做一个农民的一生,这是加林不甘心一直想逃避的生活,何况没文化的巧珍在心灵沟通方面与他的巨大鸿沟无法逾越,如何来维持长久的婚姻?
选择亚萍,意味着从此踏入城市生活,有更大的世界去看,事业也会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加林暴躁的脾气和城里姑娘从小娇生惯养的优越感,来自不同家庭文化的差异和原生家庭的差距,似乎也让人隐隐不安。
加林在理想和现实面前,一念之间,选择了后者。看到这里,我无法评论他选择正确与否,只能说在这样的境遇里,我理解并尊重他的选择,在屏气凝神的继续阅读里,我很想知道他一念之后会是怎样的世界。
故事在继续,命运看似残忍的摆弄,却又阴差阳错的轮回。加林最后不得已一无所有的回到了农村,亚萍不忍离开他却又不愿做个农村妇人,就此分道扬镳;巧珍在与加林分手后的不久,毫无怨言的一个人默默接受失恋的痛苦,嫁给了同村暗恋她已久的一个农民……得知命运如此安排的加林最后伏在这片黄土地上禁不住失声痛哭……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紧要处只有那么几步。有时,我们会说那是身不由己,情势所迫,或许更多的时候我们心里早已权衡过得失利弊,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我们看到的所谓长远,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我欲望的满足,却很少能静下心来,从骨子里看清自己更该珍惜的是什么,又已经拥有的是什么。特别是在婚恋对象的选择上,白玫瑰与红玫瑰各有韵味又不可兼得,每个人又该如何睿智抉择呢?
一念之间的差别,恍如隔世的两个世界,全在紧要的几步,写成了每个人无法重来的人生。掩卷沉思,《人生》给了不同时代下人们一样质朴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