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是当今国际上通用的历法,又称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作为一年的历法。
农历又称阴历,起源于我国夏代,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
农历用严格的塑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
农历把日月合塑(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塑望月平均约长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天,称大月,有的月份29天,称小月。
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3年安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排一个闺月,平均19年有7个闰月。
月份的名称按照中气而定,含"雨水”的月份为正月,含“春分”的月份叫二月等。不含中气的月份就定为闰月,用上个月的月份名称称某闰月。
农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指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书被叫做“黄历”。这种叫法,据说是是因为唐文宗李昂曾下令,历书必须由皇帝本人“钦定”,并只许官印不许私印。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曾印有一本《宣明历》,这本历书载有月日、时辰和节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印刷历书。这本古老历书在新中国成立前被英国人弄到伦敦去了。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历书,是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印刷的。
大约在1200多年前,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皇宫就开始使用黄历了。最初是一天一页,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历分为十二册,每册的页数和每月的天数相同,上边注明日期。发展到后来,把月日、干支、节令等内容也都注明到上边了。到了月终,皇帝审查证明无误后,交史官存档,这在当时叫日历。
后来,朝廷许多高官觉得这样的日历不错,于是纷纷仿效,编判供自家使用的日历。又有人把历书上的天干地支、月令、节气及黄道吉日也都印在日历上,并留下空白以备记事,这就是后来的台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