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家庭中的头等大事。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的感受如何呢?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往往沉浸在初为父母的喜悦中,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庭教育的烦恼或许越来越多,或许父母这时也会感到很辛苦。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都会对他们满怀期望,认为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是最厉害的人,是最能给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殊不知,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也逐渐降低,是什么原因让家长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感到越来越辛苦越来越焦虑了呢?
为人父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孩子的成长往往受父母人格底色的影响非常大。学习家庭教育也逐渐成为了爸爸妈妈们的重要任务。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往往给到孩子更多的娇宠,孩子也很听话。一般,家长说什么孩子就会听什么也会做什么,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到了8、9岁之后,为什么感觉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呢?孩子的青春期阶段看来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了。
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到了8、9岁之后的年龄,孩子的自主意识会逐渐增强。这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模式也要升级,家长伴随孩子的说教和唠叨也要升级。
8、9岁之后,我们再对孩子去唠叨的时候,孩子很多时候往往会不听。有的人或许认为我们要学会闭嘴。家长之所以闭嘴,就是因为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去影响孩子,再者,或许也是听了某些所谓的专家说过的话“人用一年学会说话,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在青春期的孩子面前尤为如此”。而恰恰也是因为给不到孩子更多的托举而选择让自己成为“闭嘴工”,这时孩子会更加瞧不起父母,因为孩子需要父母,需要父母去升级自己的唠叨。根据人性发展规律,孩子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是越来越强,但是孩子也正是处于迷茫期,焦虑期,恐惧期。这时的孩子就像呆在一个小黑屋里,这时他需要抓住一线希望给他们最大的安全,也正是他们最渴望的爸爸妈妈的声音。所以我们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需要的是对孩子更合理的唠叨。
我们既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也要更多的去理解孩子,也就是面对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做家长的我们既要对孩子认真还要对孩子不认真,我们要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孩子才能更健康的发展自我,从而形成他的自我语言,从而使自己活出一个真实的健康的自我。
孩子只有在青春期健康发展,活出真正的自我,待到二十四五岁,人格发展成熟之后,才更能发展出更好的人格底色,才能活得更真实,更健康,更幸福,在社会上也会有更大的价值化,我们的教育也会更成功。
在青春期的孩子面前,我们家长唠叨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以下几方面是家长需要谨慎而不要去说的∶重复的话;负性的话;给孩子算旧账的话;聚焦问题而非解决问题的话。
家长在孩子面前需要唠叨的话有哪些呢?把说变成问;多用描述性的赞美而不要用评价性的表扬;把唠叨仪式化制度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给孩子预约去进行唠叨,因为非预约性的惩罚就是宣泄,会让教育起到反作用,还要注意,在唠叨之前先进行一下表扬,这样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如果把日常的小唠叨和制度化的大唠叨应用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会感觉家庭教育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所以教育孩子也将不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教育孩子不应该成为辛苦的事情,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