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的保险业在重生的前夜

“随着八月“831”节点的热度退去,九月已经进入新的冲锋,险企们毫不停歇地启动了另一轮增员大潮,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优增计划,线下会场里不断重复的创业说明会,分公司层层下达的转正指标,所有的节奏都在加快,所有的氛围都在紧张,这就是“开门红”前夕的真实场景,没有人力,保费就无从谈起,没有队伍,目标就无法支撑,所以公司必须拼命扩张队伍,哪怕只是账面上的一时繁荣。”

……,

“然而事实是冰冷的,新人进来得快,离开的更快,今天招进来十个人,半年后往往只剩下两三个,甚至很多连转正的门槛都过不去,所谓的“新增人力”,在统计报表上看似漂亮,实际却只是昙花一现,行业人力基数的大幅流失已经成了公开的隐忧。”

来自公众号《保险圆桌》

作为旁观者,我很清楚,他们理解错了“有人就有业绩”这句话,或者说只是简单粗暴的理解这句话。

为什么说他们理解错了?

他们是谁?

因为有人就有业绩,他们理解为有人来,只要一直有人来,所以恐怕没有真正关注有人在,如果没有有人在,这个行业就给人很不安稳的感觉,就不会一直有人来,如果没有人来,公司就在各种人力指标下表现失常,用更激烈手段或者造假刺激人力指标增长,最终就一定做到造假也会露馅,强心针打上去也毫无反应的程度。

这是中国中资保险业基本上的现状。

所以要问他们是谁?

中国保险业大概是最不讲究人力组织体系健康成长的,个层级的管理者都是数字、指标管理的官手,就是不去了解人力组织健康发展真正的逻辑是什么,要写千言万语,真正简单的环节其实也就那么多,符合当时组织消化能力培养能力的人力增长指标,不是形同虚设的甄选环节,从吸引面谈到了解事实面谈,到双选环节等等吧;符合业务员生存需求的真正的期交产品;符合增长逻辑的保费增长几乎。等等。而不是今天我掌舵,我要超越上一任,他增长快我更酷,他提前一个月完成,我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

技术型成长的公司变成一个通过不遗余力榨出公司持续生命力为大跃进增长续命的公司,而且不是一次,是一次又一次。那么现在,大概是到了终结的时候。

是十年的辉煌,无数人的晋升与荣耀;

无数人的功成名就、志满意得;

美轮美奂的公司大厦和业绩俱在。

就是真正代表行业成长的公司持续稳定高产能的销售队伍不在、更不要说行稳致远的销售文化、销售组织制胜未来的荣耀文化了。

一个公司,看起来一个严密的行政组织管理体系,一个壁垒森严的指标体系,实际上往往九龙治水,各行其是,人力的抓人力指标、业务的抓业务指标,培训的抓培训指标,都抓指标,没人问抓指标是为了什么?

为了钱、绩效工资、职级成长,而不是绩效指标下的绩效行为。没有核心一致的的去抓绩效行为。没有聚焦的管理终究是看起来花团锦簇,总结起来洋洋洒洒,实际上不堪一击。就像一个人,穿的再好、住的再好、说得好听、长得好看,没有言行一致的精神价值,终究是个草包一样的皮囊。

所以,三十年辉煌的的保险业,只有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一地狼藉。

期待废墟之上漫长周期的重建吧,期待无法蛮力增常、粗暴的行政指令式增长后的真正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健康成长吧。

很难,比以前更难,但这就是走弯路的代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