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的青年时光,有缘多次在杭州学习,每次几个月不等,在此度过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尤其是风光旖旎的西湖景色和风情,让我时时牵挂在心,它的绝美和温熙、它的“水光潋滟”和“淡妆浓抹”,让我时时想着和它亲近;休闲时,常常漫步在西湖边上,有时是“碧浪湖的秋夜”,有时是“微雪的早晨”,有时却是“春风沉醉的晩上”,我为它迷醉,为它流连忘返…
炎夏的一天(2018年8月5日),在杭州办事的闲暇之余,我漫步在江边,钱塘江上的微风拂来,让我想起了民国时期浙江籍的一位现代文学作家,他生长在钱塘江上游、富春江畔的富阳人郁达夫先生,和他的一篇1936年创作的散文〈记风雨茅庐〉,还依稀记得他和爱人王映霞的爱巢“风雨茅庐”,就建在杭州城里,想到此,兴趣涌来,“风雨茅庐”寻踪记,就此开始,所以也才有了这篇作品。
寻寻觅觅,一路打听,终于寻踪来到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找到了近代文学家郁达夫和王映霞夫妇当年的这幢"风雨茅庐"!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郁达夫从在富阳出生,到最后印尼岛上被日本人枪杀,享年只有50岁。 郁达夫作品有成名作小说集《沉沦》、以散文《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文学作品…
民国时期的1927年1月4日,郁达夫在好友孙百刚家邂逅年仅19岁肤白貌美、号称“杭州第一美女”的王映霞,王映霞让他“一见钟情”,第一次明白何为惊艳,何为坠入情网,何为荒漠甘泉,何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何为为爱痴狂……,
这个瘦瘦的个子、小小的眼睛,长长的头发,粗糙的衣着,有“怪物”之称的郁达夫,当时并不是王映霞心中的“王子”,可郁达夫出口成章和即兴赋诗的名士气质,轻轻撩动着她的芳心,面对他时会不经意流露出仰慕之神情。
郁达夫的一封封情书,一首首情诗,挚热和疯狂,让映霞的心涌起波浪,论学识、才华、地位和名望,达夫是一个好夫婿,可他已有妻室,选择他就会背负“小三”的骂名,一左一右,一得一失,她很纠结,也很痛苦。但陷入爱河的人,智商会降为零,映霞就象一条小鱼,被达夫用真诚、浪漫、多情、眼泪和受伤织就的情网牢牢地网住,她终于告诉他:“从今以后,我只爱你一个人,至死不变!”
郁王的热恋,郁达夫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28年的3月和王映霞结为伉俪,王映霞成为郁达夫的第二任妻子;为因上海移居杭州,在1933年借债在此购地1.1亩(约700多平方米),耗银万元,并自己亲自设计,在1936年春建成此屋,并由朋友马君武先生题匾,命名为"风雨茅庐"。
走进大门内,呈现眼前的却是一幢结合中西建筑风格、清丽典雅的砖木小楼,这里有假山点缀,林木参差,环境幽雅,当年并有郁达夫的中西藏书共1万多册;这里是当年郁王二人的情感"爱巢",也是郁达夫阅读创作之所在,想当年的郁王之恋,感情之浓郁,影响之广大,可算是当年民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当年郁达夫建造"风雨茅庐",有着携美妻在此避人间和政治上风雨之念,而现实中的郁王之恋只持续了12年(实则只相安生活了七八年),只可惜,“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最后的“郁王之恋”,在1940年却以感情破裂"劳燕分飞"而暗然收场;为避风雨之茅庐,却成了两人情感起风雨波澜之所在;故居浏览,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我觉得:一座城市的美丽,是缺少不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而生活在这座美丽城市的人们,如本身具备一些才情和风情,也更和这座城市相融;由于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的出现和他天才真性情的文学创作,以及他和王映霞“才子佳人”般的邂逅相爱,以及两人缠绵的情感纠葛,和这幢保留至今,见证了他们爱情婚姻风风雨雨的“风雨茅庐”的存在;为杭州古城增添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他俩美好的时光虽然早巳远去,“风雨茅庐”从它诞生之日起,也巳经受了8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郁达夫的“文学之魂”,以及“郁王之恋”的传奇情韵,不会远逝,只会永恒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