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在童年时代,甚至成年的如今,听到过这句话。
曾经,因为没有长腿和翘臀,所以放弃了跳舞;
因为描不出圆滚滚的鸡蛋,从而放弃了绘画;
因为手指不够修长,最终放弃了学习钢琴。
甚至没有机会问问自己,这件事,自己是不是喜欢。
数学成绩下来了,不及格,老师和家长都说,你“不适合学理科”;
作文没有逻辑,历史人物总是记不住,老师和家长都说,你“不适合学文科”;
导致如今参加工作,遇到阻碍难以突破的时候,你总是问自己:“我是不是,不适合干这一行?”
其实,每个人,都有着成功的欲望。
也许,是在某个领域获得最高荣誉,也可能,是拥有令人羡艳的亲密关系。
而想要成功,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些智力拼图的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测试。
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表扬的话。
而这些获得表扬的孩子,将会被分成两组。
一组孩子会得到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比如,“你很有天分”“你很聪明”或者“你智商很高”。
而另外一组孩子得到的,是关于努力过程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
这一次,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一种比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
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表扬努力过程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拥有以下这样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对努力的看法,截然不同。
第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这样的人,希望自己看起来本就完美无缺,他们甚至会拒绝努力。因为他们认为,智力和能力都是天生的,比如前文中提到的,被表扬智商很高的孩子,他们选择逃避努力来保护自己。
他们认为,如果自己原本就是天才,那么根本不需要努力也能获得成功。
但如果说,自己还必须要经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就说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天才。
另外,一旦努力了也没有成功,那么就不得不接受“自己并不是完美的”,这样一个赤裸裸的现实。
另一种,是成长性思维模式。
他们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挫能力,把所有的失败都归结于客观的原因,而不是“自己不行”。
只要有1%的可能,他们就愿意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而努力的过程,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他们觉得,学习的能力,也可以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如果某一种方式行不通,那就一定会有更好的方式,他们从不轻易言弃,总是在寻找更多自我成长的可能性。
在受到外界的负面批评的时候,他们也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甚至还能够从批评中学习。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成长性的思维”。
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其实蕴含了无限的能量。一个人拥有成长型思维,将乐于接受挑战,并积极地去扩展自己的能力。而这也是未来发展最需要具备的能力。
固定性的思维模式,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转化为“成长性思维”。当然前提是,你要有一颗,想要变的更好的心。
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是可以改变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关注,在遇到困难时,条件反射似的冒出来的小声音,比如:
“这东西不适合我”、“我根本没做成这件事的天赋”、“他天生比我聪明”等等。
给你的固定性思维起上一个名字,并且告诉他:“谢谢你的关心和保护,不过,我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我也相信,我可以成长。”
在今后的文章推送中,我们会持续探讨,关于终生成长的奥秘,希望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能比昨天的自己,要更棒一点。
要相信,你的每一份努力,都将成就不可替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