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过一本书,《呼兰河传》,作家萧红。虽然这是本回忆录自传体小说,但是里面的场景展示了当时东北农村的面貌和人们封建思想的迂腐。小说中那个被婆婆折磨死的童养媳妇,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形态和看热闹的人们的麻木精神。正如鲁迅先生讲得,当时的中国人普遍已经病入膏肓,是思想的疾病。
最近又在读萧红的整部作集,被她的文学素养所着迷。萧红的作品文字虽不优美,但是很脱俗,每个故事讲的很生动,但又不浮夸,让人可以切身体会到当时整个社会的形态和日本鬼子侵略下的东北的面貌。不得不佩服萧红的观察力和语言的创造力,把当时的任何小事都能柔和成一个动人而耐人深思的故事,使我不得望其项背也。有些优美的语句和创作思绪我都模仿不来,她和鲁迅、沈从文的笔法都不同,不因是女性的特点,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独有的心法,能使作品有力的敲击着人们脆弱的内心。
这么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家,英年早逝,但她留下来的作品让后人更多的去反思,去体会旧社会的苦和痛,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