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耳风
最近在研究诡辩和喷子之间的联系
却发现,它属于一个相对正统且实用的论证学
但现在传世的却常常是被喷子用来狡辩
不过,有意思的是,大部分的喷子
并不会用诡辩,因为诡辩需要逻辑和智商
只有少部分的喷子擅长诡辩
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
诡辩带来的是负面的影响
但不可否认它有价值的一面
比如说,可以用诡辩的幽默性
来创造段子
诡辩论最大的一个手段就是偷换概念,无论是论题还是定义,通过偷换概念导致在逻辑没错的情况下,结果变化。举两个例子:
一,史上有个经典的诡辩案例。即,昨天的我不是我。“借钱的是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没有欠你钱。”这个诡辩偷换的概念是,主体在时间线中的定义。今天的我是由昨天演化而来的,在时间线上属于同一主体。这和现在的我犯了什么罪,将来的我也需要承担。因为主体不会随时间线的推移而改变。
二,惊蛰在群里分享了一个诡辩——【a:1m/s,b:10m/s,a在前距b10m。1s后,b在a之前,的位置,a前进了1m;0.1s后,b又在a此前的位置,a前进了0.1m……结论,b永远只能到达a停留的位置,a总在前面,哇……b永远也追不上a】。这个诡辩的偷换的是时间“永远的概念”,我们通常指的永远是时间无限延长。而此处的永远是,为了达到结果,将时间无限分割后的无数时间片段的概念。本质上来讲,这个诡辩是为了达到结果,偷换了“永远”的通用概念。
诡辩还有一个常用手法就是用思想逻辑验证实践。两者之间其实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这么说可能不清楚,举个例子:
我们定义上说的圆形,是一个理想状态。我们说一个物体是圆的,其实是指它像我们定义上的圆形。它不是“圆”这个定义本身。比如,我们通常讲的1+1=1,验证为“一群羊加一群羊,还是一群羊”类似。在这里,验证的一,并非我们定义中1+1=2的那个1。1是我们应用的理想概念,不能被所有实体验证。这和,“球是圆形的,但球不是圆。”是一个道理的。但是,我们的思考上,会惯性地考虑,这里的1是我们通常认为的1。
回到喷子的话题上来,一个由诡辩能力的喷子,通常的就是利用人们对概念理解的惯性来获得认可的。比如,上面第二个例子中的“永远”这个概念,偷换得就很巧妙。
关于喷子的诡辩,有句话说得很在理,“诡辩的最终目的不是赢得辩论,而是获得支持”。在诡辩者的心中,赢得辩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场舆论中获得更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的舆论支持”。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穿他们使用的“小伎俩”(或者说是小技巧)。
获得舆论支持这一点,在当今社会的舆论大潮中,远比赢得这个论题重要。圣母婊的道德绑架,也通常是利用了这一点。即便他们的论点是错的,他们的歪理如果诡辩得(解释得)恰到好处,仍然拥有一大片脑残粉尾随。
这也同时意味着,在舆论中占据优势的一方,并不一定是手持真相的一方。所以,各位看官在关注一些热点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建议只啃瓜,不站队跟风。毕竟,你支持的一个看似很像真相的观点,很有可能只是跟随舆论风向(看客们希望剧情的发展方向)产生的一个诡辩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