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法角度看为何七政星制要使用黄道制

一、从农历制定看:

1.农历定朔日,也就是确定农历初一, 严格按照日月黄经相同(日月合朔)时刻进行,  即用黄道制, 确定日月位置相同的时间, 精确到分秒, 如果日月合朔发生在0时之后,哪怕是差一分钟, 初一的日期就得放在第二天. 农历的制定十分重要, 正确确定了朔日, 就确定了传统节日(腊八节、春节、二月二龙抬头、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的时间,  农历上这些特殊的节日,  包含着阴阳变化的意义里面,  如民俗五月五端午采摘的艾草, 阳气最强,治病最好等,  而这些重要日期的确定,  本质上还是来源于黄道制.


2.农历定闰月, 农历定闰月, 就需要节气参与到其中,  大概规则是, 农历的两次初一(日月合朔)时间之间, 如果不包含节气中的‘气’日期, 那么就需要置闰月. 同样需要精确到分秒.而节气时间, 为黄道制上太阳在特殊位置的时间. 闰月确定十分重要,  多一个月少一个月对整个时间的确定都有影响.  确定是否置闰月采用到了黄道制中日月相位、日的特殊相位,  可以说农历本身就是黄道制的一个缩影.

农历神奇的一点是, 能预测出气候和植物的成长规律,  如荔枝要农历五月后成熟, 如果当年有闰月, 当年荔枝成熟收获的公历日期就会晚一些,而置不置闰月, 就有黄道制来制定, 与赤道制无关, 可见黄道制对于预测作用之大.


二、从时间单位’天‘的角度看:

思考下’一天‘的时间长度是如何定义的?  太阳两次运行到最高位置的时间间隔为一天, 为什么要用太阳, 为什么不用月亮? 或者其他恒星? 

为什么中国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 而不是24小时. 中医书籍《内证观察笔记》中有陈述到, 不同的时辰, 人体十二经都会有不同的变化, 早上辰时胃经行令, 足三里穴处内证观察出有无形的能量在喷涌.

太阳运行到当天最高处, 为当地时间12点, 为午时中间, 而太阳运行到地平之下的最低处, 为子时中间, 子时中间时刻为0点, 天的交换点, 为切换日柱的时间.  即是是西方的现代科学, 研究上也发现过了0点后, 人体生理上会有较大的变化.  天的切换、到人体的变化, 与太阳位置有关.


把一天分为12时辰,  笔者认为跟月的划分有所联系, 干支纪年体系把一年分为12月,  每逢节气换月柱, 夏至一阴生, 对应的是中午12点太阳到最高位置后开始下降,  冬至一阳生, 对应到午夜12点太阳到最低位置后开始上升.  从这个角度看, 冬至也可以作为年的切换点,  ‘冬至吃饺子、冬至大过年’从侧面体现出这一点. 


节气分为节和气, 随着太阳黄经位置的变化, 日期过了‘气’的日期后, 能量开始下降, 两个‘节’之间代表着能量的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周期,  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体现出周期的变化


月份是对年(太阳两次运行到同一黄经这一周期)这一大循环的划分

时辰是对日(太阳两次上中天)这一小循环的划分.

干支纪月依照节气运行, 而节气代表太阳在黄道上的特殊位置,  正是黄道制的体现,

而时辰的划分与月份的划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否可以认为:

时辰的划分也是黄道制的体现.   

政余理论有以卯安命, 对应于西占的上升点, 而上升点是东方地平在黄道上的位置

以此推理, 是否可以认为:

不同的时辰切换时, 黄道上的特殊点与地平线相交

而这些特殊点, 与太阳的黄经位置存在特殊关系.

如正午, 此时地平与黄道相交的度数,  等于太阳黄经度数 + 90度

而夏至这天, 太阳的黄经度数恰好为90度,

正好一天中的正午对应一年中的夏至(参看《黄帝内经》相关章节),

可以认为时辰的意义和节气是一样:

节气是太阳运行到黄道的特殊位置

时辰是地平运行到黄道的特殊位置, 

再结合:

立春换年柱(太阳运行到黄经315度)

子时四刻换日柱[地平运行到黄经 (太阳黄经行度 -90) 度]

到此干支纪年体系下的年、月、日、时四柱, 都与太阳、黄道有密切关系


利用干支纪年的日期有八个字,  从时间单位的的角度看, 这八个字的划分,   与黄道制有密切关系.  通过诞生时刻的这八个字,  可以推断出很多事情,  是否是对太阳黄道制的一种简单运用呢?   



总结来说,  农历历法、 干支纪年是黄道制的体现,  农历可以指导农业生产,  干支的不同组合也有着不同吉凶禁忌,  都说明黄道制的重要.   如果要将政余理论用于知祸福, 必定是要以黄道制为准的,  农历历法、干支就是最好的体现

此外奇门的拆补法定局, 依节气而定, 同样是以太阳在黄道上不同位置来划分的, 侧面反应出黄道制作用之大.舍黄道制而用赤道制, 是否因小失大呢?


在天文观测上,  众星围绕北天极旋转, 用赤道制可以方便定位和预测星星出现的位置

因此古代天文书籍多以赤经定位, 以黄经定位的话, 就不能方便的预测星曜在天空中何时何处出现, 需要进行黄赤变换,  古代没有计算器的情景下, 黄道制对于观测天空是十分不友好的,  赤道制成为天文观测古籍的主要制度


但政余理论不单是天文理论, 不是为了知道星曜何时在天空中出现, 而是要分析日月五星的相对关系, 以及结合阴阳等理论进行推演得到想要的信息,  黄道制更能体现出星曜之间的关系, 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曰:阏(à)逢、旃(zhān)蒙、柔兆、强圉、著...
    求真qiuzheng阅读 10,221评论 0 3
  • 注:此文有大量原文引用,但并无牟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本人下架。另禁止转载。 [格式] 原文摘录 我的批注...
    小蒋不素小蒋阅读 6,978评论 0 1
  • 参考: “春节”为什么不在“立春”(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 普通人怎么分辨公历、农历、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关系? - 农...
    马老师0000阅读 5,708评论 0 0
  • 七政四余天星择日法,又称七政四余造命法,全称七政四余三王弧角天星择日法,是唐朝地理宗师杨筠松公所用之法,杨公的《千...
    泽拉斯的捶钓人阅读 16,127评论 3 6
  • 历法,也就是我们日历上记录的信息。现在它对我们而言习以为常,不可或缺。它是人类经过漫长的经验积累、天文观测、数学演...
    宋田夫阅读 5,57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