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电话回老家时,听母亲提起我小侄女上早教班了。这让我非常疑惑:我清楚地记得,表弟曾经非常坚定地说过,上学前不会让孩子上任何早教班的。究竟怎么回事呢?仔细了解情况后,发现是因为表弟带孩子幼儿园面试时被打击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三岁的小姑娘不会扣扣子、拿到玩具不会和别的小朋友分享,面试结果自然不理想。怎么办呢?表弟觉得上早教班倒是个简单省事的办法。但上早教班真的能解决那个小姑娘在面试时的问题吗?未必。
在我看来,只有懒惰的家长才会把孩子的教育全部都推给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就比如说,早教班会专门教一个快三岁的小姑娘扣扣子吗?一个快三岁的孩子,不是应该能够自行完成一些生活上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吗?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名字叫《惊呆!国外一岁半baby独自在家24小时会干什么》,说实话,真的被惊到了,觉得这个孩子简直逆天了。
但实际上,让孩子获得类似的自理能力并非难事,关键是家长要花时间去训练孩子。《孩子,挑战》一书的作者认为“孩子生活中,很多事都需要具体明确的训练。花时间训练孩子的技能,应该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常规内容”。
比如说娃娃独立吃饭这件小事情。孩子真的没有自己吃饭的能力吗?不是的。我记得娃娃七八个月的时候就会用勺子了,只是还不太灵活,常常把米粉撒到外面,而且糊得满脸满头都是。后来我产假休完上班,家里老人接手带孩子,就很少让娃娃自己吃饭。娃娃常有自己抢勺子的动作,但总是被大人打断、强行拿走。最近一段时间,我给他洗澡时,发现他已经能很熟练地将澡盆里面的水舀到一边的脸盆了,觉得他的手部精细动作应该比以前发展很多了,自己吃饭应该没问题。于是等周末我休息在家时,就拿了勺子让他自己吃饭。结果,出乎意料的是,他自己吃了几口就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有兴趣自己动手了。我惊恐地意识到,娃娃已经习惯饭来张口了,在我们家长的强迫下,放弃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念头了。
这其实和小侄女不会扣扣子是一个问题。怎么办呢?在《孩子,挑战》中,作者提出的办法就是:家长要花时间去训练孩子。并给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
1. 要给孩子的探索和学习留出特定的时间
当你周一一大早急匆匆地赶时间上班时,你肯定没有耐心等孩子慢条斯理地吃饭。所以,要给自己和孩子都留有充分的时间来练习一项新的技能。
2. 利用角色扮演法。
大多数小孩到一定年龄后会对过家家之类的游戏无比热衷。巧妙利用过家家游戏,利用游戏中的道具,孩子可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在模拟情景中进行练习。书中提到就餐礼仪的学习等。除了过家家游戏,当预计到孩子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的事情时,也家长可以根据情况,设计特定场景,和孩子一起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认为是加强版的过家家。比如书中提到,当孩子要去医院做手术了。家长和孩子可以模拟住院期间的一些事情、流程,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适应患者角色。
3. 家长的态度:鼓励、耐心、信心
这一点是孩子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家长要特别注意的。在这方面,我有失败经验。娃娃现在就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玩玩具或者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时,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就是:妈妈弄!而不是自己尝试去试一试。这说明平时我们给他的帮助太多了,所以让他有了依赖思想,有点过度养育了。
4. 特别注意: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的作用什么?
我想我遇到的问题,大概是国内外很多家长养育孩子过程中同样会遇到的问题。所以,作者特意在文中提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必须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让孩子自己练习,独立解决问题。当然我觉得,还要取决于孩子遇到的这个“困难”是什么。可能由于篇幅的问题,作者并没有展开来写。家长需要判断,这个“困难”是不是孩子能力解决范围能的,最好是“够一够”就能解决的问题。否则,有可能会打击孩子解决困难的积极性。
另外,我发现自己要正确认识“技能”。“技能”并不局限于一些诸如“扣扣子”之类的生活技能,而是广义上的“技能”,比如人际交往的技能、和人沟通的技能。就像书中的例子: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孩子将来会遇到的住院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推而广之,可以在家里一起和孩子模拟很多可能遇到的场景,比如游乐场遇到大孩子抢玩具如何应对之类的,这也是一种技能的习得。
不过,我觉得在孩子学习各项技能时,我们父母必须要有“放手”的理念。作者没有提到这一点,估计和国情有关系。和西方的父母比起来,中国的父母对自己孩子好像总是不那么有自信,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大胆放手吧,过多的保护,只能让孩子长成易碎的瓷器;只有经过困难的淬炼,孩子才能百炼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