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卡第51天,周末是难得的梳理再出发时光,回顾不同切换风格的二月,走好阳光灿烂的三月。
1、养成“读书四问”是个好习惯
原文:““读书四问”,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第一问,讲了什么;第二问,作者的主旨;第三问,评价;第四问,有什么用。”
感想: 读书四问其实是每个读书人都不知不觉会践行的小策略。就个人而言,我一般会在读完标题后迅速设想一下作者可能想讲什么,读完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后会忍不住评判作者讲得好不好、内容中哪一点让我印象最深刻。我想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四问思路吧。我觉得习惯边读边问自己、边问作者,是个让自己真正沉浸于阅读的好习惯。
2、思维导图重在呈现脉络感
原文:“思维导图上只需要写上关键词即可,关键词要求精准而简短。重要的论点和依据可以用文字展示,逻辑关系通常无法用文字直观表述,需要用箭头之类的符号表示。”
感想:关于思维导图,一直想好好学一学。看这本书至此,意外看到这个很清晰教学思维导图的事例,深受启发。大概知道怎么写文字和用线段、箭头了。思维导图并不需要太多文字,毕竟不是框架式目录,而是重在用关键词和线条综合而呈现出书的脉络感、层次感。下次看完一本书就可以试试。
3、诸多习以为常的构成都是有科学归因的
原文:“阅读文字时,因为需要摄入的信息太多而视野清晰区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宽小于高,也就是一般书籍的版式,这样可以保证一行文字不超出人眼的“扫描”宽度。而读图时,人眼不会像阅读文字那样同时摄入众多信息,而是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点,由点发散开来,进而获得更多信息,而眼睛摄取信息依然是横向为主的,所以需要宽度更大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发散。”
感想:关于书籍文字排版和思维导图排版的不同第一次了解,涨了一点知识。原来一切习以为常的构成都是有科学归因的,我们不明就里地使用多年正是顺应了自己的身心特点。